55 歲的老吳最近總感覺右腳發涼,走路時小腿還隱隱作痛,休息會兒又緩解了。他以為是老寒腿,沒太在意。直到有天發現右腳足背幾乎摸不到脈搏,這才慌了神。
就醫檢查發現,他的踝肱指數(ABI)僅為 0.7,下肢動脈已嚴重狹窄。醫生解釋,這是典型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若再拖延,可能面臨截肢風險。經過介入手術疏通血管,配合藥物治療,老吳的癥狀才逐漸緩解。醫生提醒,手腳異常是血管堵塞的 “預警燈”,千萬別忽視。
手腳異常與血管健康的關系: 為什么它們是“報警信號”?
手腳位于血液循環系統的最末端,距離心臟最遠,當血管出現堵塞或狹窄時,這些部位會最先表現出供血不足的癥狀。醫學研究表明,手腳的異常表現與心腦血管疾病存在顯著關聯,美國心臟協會(AHA)將其列為需要重點關注的早期征兆。
因此,當手腳頻繁出現不明原因的異常癥狀時,這很可能是身體在提醒我們,需要及時就醫檢查。
手腳的4種異常,可能是血管堵了的信號
手腳作為血液循環的末端,一旦血管出現堵塞,它們會率先發出 “警報”。以下 4 種異常表現,可能是血管堵塞的危險信號,需引起重視:
手腳麻木無力:單側手腳突然麻木、無力,甚至拿不穩東西、走路跛行,可能是腦血管堵塞引發腦卒中的前兆。由于腦血管堵塞導致腦組織缺血,影響對側肢體的運動和感覺功能,若同時伴有言語不清、口角歪斜,需立即就醫。
手腳持續性冰涼:排除寒冷環境等因素后,手腳長期冰涼、顏色蒼白,可能是血管狹窄或堵塞導致血流不暢。特別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血液難以輸送到四肢末端,還可能出現間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離后下肢酸痛,休息后緩解。
手腳腫脹發亮:若手腳末端出現腫脹,皮膚緊繃發亮,按壓后有明顯凹陷且不易恢復,可能是靜脈血管堵塞。血液回流受阻,液體滲入組織間隙,嚴重時血栓脫落還可能引發肺栓塞等致命風險。
手腳疼痛潰爛:肢體活動時,手腳出現刺痛、灼痛,且疼痛在夜間加劇,或腳趾、手指出現潰瘍、傷口難以愈合,可能是動脈血管嚴重堵塞,導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營養供應不足,長期發展甚至面臨截肢風險。
發現異常怎么辦? 3步科學應對
1.初步排查
在家就能完成的簡單檢測。首先測量雙側上肢血壓,若差值超過 20mmHg,可能暗示某側血管存在狹窄或堵塞;接著觸摸足背動脈,正常情況下能感受到明顯搏動,若搏動減弱甚至消失,注意下肢動脈缺血。
此外,留意異常出汗的伴隨癥狀,如出汗時是否伴有心慌、頭暈、肢體麻木等,這些細節都能為后續診斷提供重要線索。
2.就醫檢查
若初步排查發現異常,需及時前往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血管超聲是無創、便捷的首選檢查,能直觀觀察血管形態、血流速度;踝肱指數(ABI)檢測通過對比下肢與上肢血壓比值,精準評估下肢動脈狹窄程度,ABI≤0.9 即提示存在動脈病變;CT 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則能生成血管的三維圖像。
3.日常改善
除了遵醫囑治療,日常生活干預同樣關鍵。少吃高油高脂高糖食物,如炸雞、動物內臟、蛋糕等,會升高血脂、形成斑塊,阻礙血流。多吃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深海魚、膳食纖維豐富的燕麥、黑木耳等,有助于降低血脂、疏通血管。
每周堅持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血管彈性。同時要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時起身活動,戒煙限酒更是重中之重,煙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會損傷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硬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