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閔行“大零號灣”區域,一座占地1平方公里的養老科技產業園正悄然崛起。這里聚集了50余家養老科技企業,涵蓋智能康復、適老化改造、遠程醫療等領域,成為上海首個以“養老科技”命名的專業化產業園區。作為上海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創新實踐,這座園區不僅承載著技術創新的使命,更試圖破解老齡化社會的服務痛點。
以科技破解養老“痛點”,讓更多人能享受更加智能、溫暖及便捷的晚年生活,這樣的愿景離我們有多遠?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進上海市養老科技產業園。
破痛點:從“無法行走”到“洗浴自由”
在上海叁聯人科技的展廳內,一臺形似機械外骨骼的裝置吸引了眾多目光。
這款名為“輕質下肢助力外骨骼機器人”的設備,通過AI算法與傳感器融合,可為下肢無力的老年人提供行走助力。“傳統助行器只能支撐身體,而我們的產品能主動識別用戶步態,提供30%以上的行走助力。”公司負責人王舒服演示道,一位試用老人原本需攙扶才能挪步,在設備輔助下竟可獨立完成跨步動作。
這款看似科幻的產品背后,是叁聯人科技十余年的技術積累。作為安徽三聯機器人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其母公司深耕智慧養老領域多年,自主研發的全自動床椅一體化機器人已占據國內高端養老機構市場份額的90%以上。然而,外骨骼機器人的商業化之路卻充滿挑戰。“醫用版需二類醫療器械認證,民用版則面臨標準模糊、價格高昂的困境。”王舒服坦言,盡管產品已迭代至第四代,但年銷售額仍停留在數百萬元級別。
“蠻舒服的,好久沒這樣洗得痛快了!” 85歲的吳伯伯臥床多年,洗澡曾是全家最犯愁的事。今年初,閔行區“納閔喜遇”助浴項目讓他體驗了神奇一幕:助浴員在床邊搭起透明艙體,僅用一瓶500毫升純凈水,10分鐘后老人全身清爽煥然一新。 吳伯伯體驗的 這項由中進宏康醫療科技研發的便攜式納米溫療浴艙技術,正從上海養老科技產業園走向閔行社區。
與中進宏康醫療科技的“納米助浴艙”相比,叁聯人科技的機器人更偏向技術密集型,而后者則以“微創新”解決民生剛需。這款形似太空艙的設備通過納米水粒子技術,可在10分鐘內完成失能老人的全身清潔,全程僅需500毫升清水,且無須搬動老人。“傳統助浴需多人協作,風險高且隱私難保障,我們的產品讓老人在床上就能完成洗浴。”中進宏康負責人丁慶飛介紹,該設備已在閔行區6個街道試點,累計服務800余人次,用戶滿意度達95%。
筑生態:從“單打獨斗”到“協同創新”
上海養老科技產業園的建立,離不開政府的頂層設計與資源整合。吳涇鎮相關負責人透露,園區規劃之初便明確了“產學研一體化”路徑:依托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的技術支撐,聯合谷倉科技集團打造智能硬件孵化器,并引入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力量。“我們希望構建從技術研發到場景落地的完整閉環。”該負責人說。
這種生態優勢在叁聯人科技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公司研發的“全自動床椅一體化機器人”正是與高校團隊合作的成果,其核心技術發明專利30余項,主導1項國家標準和1項行業標準。“園區幫我們對接了上海多家三甲醫院進行臨床測試,還提供了租金補貼和人才落戶綠色通道。”王舒服表示,這些支持使企業研發投入節省了約30%。
中進宏康的納米助浴艙則受益于場景開放的紅利。通過與民政部門合作,產品在莘莊養老院、君蓮養老院等機構免費試點,收集了數千小時的使用數據。“政府不僅幫我們打開市場,還協調保險公司探索‘護理險+設備租賃’模式,降低老人使用門檻。”丁宏飛坦言,目前推廣最大困境還在費用支付,如果能夠將使用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疇,則可以讓更多失能老人享受到該服務。
目前園區集聚一大批養老科技創新企業:博音聽力在全國開設200家門店,其骨導式助聽器讓老人驚呼“聽到了”;數創醫療的“心電隨身測”進入社區醫院,攻克居家心電監測難題;智像醫療將頭顱磁共振設備壓縮至可移動形態……
新樣本:機遇與挑戰并存
上海養老科技產業園的實踐,折射出中國銀發經濟的巨大潛力。數據顯示,上海市戶籍人口中,上海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577.62萬人,占總人口的37.6%。這一龐大的市場催生出多元化需求:從基礎照護到健康管理,從居家適老化改造到智慧養老服務,每個細分領域都孕育著創新機遇。
然而,機遇背后亦存隱憂。叁聯人科技面臨的“標準困境”并非個案:外骨骼機器人究竟屬于醫療器械還是消費電子?納米助浴艙老人支付意愿與運營成本如何平衡?“新興養老產品往往游走于醫療與消費的灰色地帶,亟須明確的監管框架。”業內專家建議,加大力度規范引導行業良性發展。
在今年6月舉行的“浦江第一灣會客廳”的圓桌論壇上,一場關于“科技溫度”的討論引人深思。上海交大終身教育學院老年大學副校長檀曉紅分享了一個案例:該校50歲以上學員對陪伴機器人的接受度很高,但現有產品多注重功能而缺乏情感交互。“老人們需要的不僅是代步工具,更是被需要的感覺。”她建議企業在設計時融入“記憶盒子”“親情通話”等情感化功能。
這種人文視角在上海養老科技產業園已初見端倪。中進宏康的納米助浴艙內設有音樂播放器和語音交互系統, 洗浴過程中通過語音引導,讓老人可以放松下來 ;叁聯人科技的機器人護理床配備智能床墊,可實時監測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未來的養老科技,一定是硬實力與軟關懷的結合。”園區運營方大零號灣集團相關負責人柏樂介紹,園區內小米生態鏈核心孵化器“谷倉科技”設立上海不老匯公司,計劃三年培育20家養老科技企業,要讓更多老人擁有更具尊嚴的選擇。
從外骨骼機器人到納米助浴艙,從智能芯片到適老化材料,上海養老科技產業園正以“硬科技+暖服務”的模式,重新定義銀發經濟的內涵。在這片試驗田中,科技不僅改變著養老方式,更重塑著對老年生活的定義——即“老有所依”升級為“老有智享、老有善養”,銀發經濟才能真正成為有溫度的經濟。
記者:戎長春
初審:陳怡婷
復審:方雨斌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