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興橋作為湘潭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橋上雕有獅、象、鹿、猴、兔等動物,這些看似平常的動物雕刻組合,不僅是裝飾橋體,其中還藏著湘潭的地域文化和民間信仰。
唐興橋的獅子放在橋拱兩側,且面向水流方向,既符合“鎮水患”的寓意,又能在視覺上起到“分水標識”的作用。獅子在傳統建筑中常被當作鎮宅神獸,而在橋梁中,它的功能更側重于“鎮水患”。湘潭位于湘江中下游,歷史上水災頻發,《湘潭縣志》中就有“湘江之險,夏秋尤甚,堤岸常被沖決”的記載。獅子“食虎豹、鎮八方”的神性被引申為對水邪的威懾,橋拱就像“獅口”,洪水經過這里會被“鎮服”,這種寓意和很多古橋(比如趙州橋、寶帶橋)的鎮水神獸文化是一致的。另外,明清時期湘潭商業繁榮,碼頭文化中 “鎮船”“護商”的需求,也讓獅子成為商幫捐資建橋時的首選符號。
獅子守護著唐興橋的平安,那么其他動物又承載著怎樣的期許呢?并非湖南本土物種的大象,在橋上的雕刻中同樣占據重要位置。據《宋史?蠻夷傳》記載,開寶元年占城國進獻馴象時途經潭州,湘潭作為湘江漕運的樞紐,可能就是這樣接觸到“貢象祥瑞”的寓意的,而且湘方言中“象”和“祥”讀音相同,這正好和楚地“諧音祈福”的傳統(比如馬王堆漢墓里的魚紋象征 “余”)相契合,于是大象逐漸變成了“萬象納福”的象征。另外,佛教中大象是普賢菩薩的坐騎,佛教文化在湘潭的傳播也可能對大象的象征意義產生了影響,代表“大行”和吉祥,這和橋的交通功能形成了一種隱喻關聯。
除了寓意吉祥的大象,鹿在楚文化中有雙重神性,《楚辭?九歌》中“鹿兮蜀蜀”把鹿和山神祭祀聯系在一起,象征著能溝通天地的靈物。《嘉靖湘潭縣志》引用《湘中記》中記載的“昭山白鹿”,這種被本土信仰賦予“見則為瑞”特質的生靈,既延續了《九歌》中山林神祀的神秘色彩,又通過“鹿”和“祿”的諧音,在明清湘潭“耕讀商儒”的社會結構中有了新的內涵。此外,清代《湘潭鄉土志》記載隱山、昭山曾經“多壽鹿,角可入藥”,這種自然生態基礎讓人們很自然地把鹿和“長壽”聯系起來。
從溝通天地的神鹿,再看靈動的猴子雕刻,其背后的寓意同樣耐人尋味。“猴”和“侯”諧音,象征著封侯拜相。還有當時湘潭因為“湖廣熟,天下足”的漕運優勢,成了米市、藥市聚集的地方,晉商、徽商等商幫在這里設立了會館,商人雖然很富有,但受到“士農工商”等級觀念的限制,所以可能通過雕刻“猴”來寄托“商而優則仕”的期望。同時,猴子機敏靈活的形象,也暗合了商人對“商路通達”的隱喻,比如橋旁邊曾經有“萬商碼頭”,猴雕可能就取了“猴躍枝頭”的靈動,象征著商業網絡的活絡。
猴子象征著人們對仕途和商路的向往,而兔子的雕刻則飽含著對生活最質樸的期盼。兔子在傳統文化中和月亮有關,代表著祥瑞和生育繁衍。湘潭民間對月神的崇拜可以追溯到楚地“祭月”的習俗,《荊楚歲時記》中記載“秋夕祭月,設玉兔之像”。而兔子作為食草動物,和水鄉“水草豐美”的生態意象很契合,它繁殖力強的特點也呼應了農耕社會對人丁興旺的追求。另外,唐興橋所在的窯灣,明清時期曾經生產和運輸過瓷器,兔紋在瓷器裝飾中也很常見,這種工藝傳統可能也影響了橋梁雕刻題材的選擇。
走在唐興橋上,這些石雕就像老湘潭的“活歷史書”,記著祖祖輩輩跟湘江打交道的日子,也藏著靠水吃水、敢闖敢拼的勁頭,這些歷經歲月打磨的藝術品,是古時工匠們精湛技藝的生動寫照,也是湘潭地域文化和民間信仰的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