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初,蒙古帝國雖已瓦解,但其殘余勢力仍盤踞在漠北草原,頻繁襲擾明朝邊境。蒙古勢力分裂為三大部: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衛,彼此之間爭斗不斷,同時也與明朝關系復雜。其中,韃靼部由黃金家族后裔主導,占據蒙古草原中部,對明朝態度最為強硬。據《明史·韃靼傳》記載:
“韃靼部眾強盛,屢犯邊塞,為明朝北疆大患。”
1409年,韃靼可汗本雅失里公然挑釁明朝,不僅拒絕歸附,還殺害了明朝派出的使臣郭驥。這一事件徹底激化了雙方矛盾。《明實錄》中詳細記錄了此事:
“永樂七年,韃靼可汗本雅失里殺我使臣郭驥,掠我邊民,朝廷震怒。”
此后,韃靼部多次襲擾明朝邊境,尤其是興和所一帶,導致邊境局勢日趨緊張。
面對韃靼的挑釁,明成祖朱棣深感北方邊患不容忽視。為確保邊疆安定,他決定親自率軍北伐。朱棣深知漠北作戰的困難,因此在戰前進行了周密的準備。他調集了大量兵力,據《明史·成祖本紀》記載:
“永樂八年正月,帝親征韃靼,發兵五十萬。”
不過,《明實錄》等史料稱實際兵力約為二十萬,存在記載差異。無論具體數字如何,這次出征規模的龐大,顯示朱棣的決心。
為了保障后勤供應,朱棣任命戶部尚書夏原吉等人負責糧草運輸。糧草主要從山東、河南等地征調,通過陸路和水路運往邊境。這一過程極為繁重,但為北伐奠定了堅實基礎。《明史·夏原吉傳》中提到:
“原吉總理糧餉,籌劃周密,軍需無缺。”
在軍事部署上,朱棣選擇從北京出發,經宣府(今河北宣化)、興和(今河北張北)北上,直指韃靼腹地。這一路線既便于后勤補給,也能迅速接近敵軍核心區域。同時,朱棣還派出了大量斥候,搜集韃靼部的情報,為接下來的軍事行動提供支持。
戰前的緊張氣氛籠罩著明朝邊境。韃靼部雖知明軍動向,但并未表現出退縮之意。雙方的對峙,即將演變為一場決定漠北格局的大戰。
永樂八年(1410年)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誓師北伐。北京城外旌旗獵獵,五十萬大軍(一說二十萬)分列嚴整,刀槍如林,戰馬嘶鳴。朱棣身著戎裝,親臨陣前,向全軍宣告此次出征的目標——徹底擊潰韃靼,以絕北患。
大軍自北京出發,沿既定路線北上,經宣府(今河北宣化)抵達興和(今河北張北)。時值寒冬,漠北風雪交加,行軍極為艱苦。明軍將士頂著刺骨寒風,在積雪中艱難前行。朱棣雖貴為天子,但仍與士兵同甘共苦,每日親自巡視營帳,鼓舞士氣。
三月初,明軍抵達臚朐河(今克魯倫河,蒙古國東部)。朱棣為激勵將士,下令將這條河改名為“飲馬河”,寓意明軍必將飲馬漠北,徹底擊敗韃靼。
此時,明軍斥候已探知韃靼可汗本雅失里的動向,他正率部駐扎在斡難河(今鄂嫩河)一帶。斡難河是蒙古帝國的發源地,成吉思汗曾在此崛起,本雅失里選擇在此駐軍,顯然帶有強烈的象征意義,試圖以蒙古舊地凝聚人心。
四月,明軍前鋒抵達斡難河南岸時,韃靼可汗本雅失里已列陣以待。韃靼騎兵以輕裝為主,人馬皆披輕甲,依靠機動性采取“打了就跑”的戰術。他們分成數隊,在河畔開闊地帶來回奔馳,向明軍陣線傾瀉箭雨。明軍則以步兵方陣為核心,外圍盾牌手架設大型櫓盾,火銃手與弓箭手交替射擊,形成密集火力網。
戰斗初期,韃靼騎兵利用河岸地形反復沖擊明軍右翼。據《明太宗實錄》載:
“虜騎數千突我右師,矢下如雨。”
右軍都督朱榮立即調整部署,令刀牌手前出掩護,神機營火銃輪射,“聲震數十里”。韃靼戰馬受驚,沖鋒陣型出現混亂。朱棣在望車上觀察到敵軍左翼露出破綻,急令寧陽侯陳懋率三千精銳騎兵從側翼迂回。
陳懋所部皆披重甲,持長矛馬刀,以楔形陣直插韃靼中軍。本雅失里急調護衛親軍“禿魯花”(蒙古精銳侍衛)迎戰,雙方騎兵在河灘上展開慘烈白刃戰。明軍騎兵憑借精良鎧甲逐漸占據上風,韃靼陣線開始松動。此時明軍主力乘勢全線推進,神機營以火銃交替射擊,壓制韃靼騎兵回旋空間。
韃靼軍雖勇猛,但在明軍的火器壓制和騎兵沖鋒下逐漸潰散。本雅失里見大勢已去,僅率七名親信突圍而逃。明軍乘勝追擊,斬殺數千韃靼士兵,繳獲大量馬匹和軍械。據《明史·韃靼傳》載,本雅失里在逃亡途中被瓦剌部襲殺,韃靼勢力進一步削弱。
然而,韃靼太師阿魯臺仍掌握部分兵力,并未投降。他率殘部向東撤退,試圖重整旗鼓。朱棣深知,若不徹底擊潰阿魯臺,韃靼仍可能卷土重來。于是,明軍稍作休整后,繼續向東部追擊。
擊潰本雅失里后,朱棣并未立即撤軍,而是繼續向東追擊韃靼太師阿魯臺率領的殘余部隊。六月初,明軍深入漠北草原,抵達飛云壑(今蒙古國東部)。這里地勢復雜,丘陵起伏,阿魯臺企圖利用地形設伏,以詐降之計引誘明軍進入包圍圈。
阿魯臺派使者向朱棣請降,聲稱愿臣服明朝。朱棣召集諸將商議,多數將領認為韃靼已元氣大傷,應當接受投降。但朱棣敏銳地察覺到異常,阿魯臺的使者神色慌張,且韃靼部眾并未解除武裝。他下令全軍保持戒備,同時派精銳斥候偵察四周。不久,斥候回報:飛云壑兩側的山谷中埋伏著大量韃靼騎兵,阿魯臺的主力正悄然向明軍側翼移動。
朱棣立即調整部署。他命令步兵方陣固守中央,火銃手埋伏于陣前壕溝;騎兵則分為兩部,一部由武安侯鄭亨率領,隱蔽在右翼樹林中,另一部由成山侯王通指揮,埋伏在左翼高坡后方。同時,他故意讓前軍緩慢前進,佯裝中計,引誘阿魯臺出擊。
果然,當明軍前軍進入飛云壑谷地時,阿魯臺以為時機成熟,下令伏兵盡出。數千韃靼騎兵從兩側山坡沖下,箭如雨下。然而明軍早有準備,火銃手突然從壕溝中現身,三輪齊射打得韃靼騎兵人仰馬翻。此時,鄭亨和王通的騎兵從兩翼殺出,切斷韃靼退路。阿魯臺見中伏的反而是自己,急忙率親兵突圍,但明軍騎兵緊追不舍。
激戰持續半日,韃靼軍死傷慘重,尸橫遍野。阿魯臺本人身中兩箭,僅率數十騎逃脫。明軍繳獲戰馬萬余匹,兵器甲仗甚多。此戰后,韃靼主力徹底潰散,再也無法組織大規模抵抗。
此時明軍已深入漠北兩月有余,糧草消耗巨大,士兵疲憊。朱棣審時度勢,認為戰略目標已經達成,遂于六月底下令班師。大軍經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返回北京。九月,朱棣凱旋回京,文武百官郊迎十里。此后至永樂二十年前,韃靼未再大規模犯邊,北方局勢暫趨穩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