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深厚儒家文化底蘊的曲阜吸引著無數游客。本期中國書畫報“遇見曲阜——中國書畫報寫生采風活動”,將帶領藝術愛好者們深入探訪九龍山、尼山圣境與顏廟這三處文化圣地。
九龍山:炎黃子孫的文明根基
九龍山,位于曲阜城南9公里處的文化圣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山勢逶迤起伏,九峰相連,宛若一條游龍盤踞于齊魯大地,故得名“九龍山”。主峰海拔215.4米,雖不高峻,卻因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而顯得格外莊嚴。
九龍山北面相傳為黃帝出生地,東面是孔子誕生之所,西面則是孟子故里,三位中華文明的代表人物環繞而立,使九龍山成為名副其實的“炎黃子孫之根基所在”。這片土地不僅孕育了儒家思想的兩位代表人物,更見證了中華文明從遠古到明清的完整發展脈絡。
九龍山中最為著名的是西漢諸魯王陵墓群,依山開鑿,氣勢恢宏。陵墓五座,東西排列,均辟山鑿洞而成,形制與結構基本相同。其中三號墓規模最大,全長72.1米,容積達2900立方米,展現了漢代高超的建筑技藝和皇家氣派。另一處不可錯過的文化瑰寶是九龍山摩崖造像石刻,內有觀音菩薩、文殊、普賢及飛天等雕刻,雖歷經千年風雨,仍能感受到大唐盛世的遺風余韻。
尼山圣境:儒學之源
若想觸摸儒學的源頭,必不能錯過尼山圣境。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據《史記》記載,孔子父親叔梁紇曾任昌平鄉陬邑大夫,在昌平山北面的沂河岸邊有一古村落叫“魯源村”,魯國在此設立昌平鄉。《闕里文獻考》載:“昌平山在尼山南五里,下有魯源林。即《史記》所云昌平鄉也。”因昌平山下多泉,泉水匯入沂河西去,乃魯水之源,故村名魯源。孔子父親生活過的魯源村、孔子母親的家鄉顏母莊、孔子出生的夫子洞,形成了中國文化特有的圣父、圣母、圣人的圣境格局,尼山圣境由此得名。
72米高的孔子像是尼山圣境最引人注目的地標。這尊金燦燦的圣人全身塑像由著名雕塑家以吳道子《先師孔子行教圖》為參考,按照“可親、可敬”“師者、長者、智者”的形象定位進行塑造,遙望著“孔子湖”的粼粼波光。正如《論語·述而》所描述:“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大學堂是尼山圣境的核心地點之一,這座依山而建的仿古建筑被稱為“二十一世紀儒家文化新杏壇”。整體呈退臺式建筑的形制,高65米,共9層,總建筑面積6.7萬平方米,包含迎賓大廳、臺階大廳、七十二賢廊、禮廳、義廳、仁廳、智廳、信廳、先賢廊、禮樂堂等文化空間。大學堂的名字來源于《四書》中的《大學》,其建筑外觀大氣磅礴,風格拙樸自然。
顏廟:復圣精神的永恒殿堂
在曲阜明故城內,與孔府后花園僅一街之隔,坐落著一座莊嚴肅穆的廟宇——顏廟,又稱“復圣廟”。顏廟是祭祀孔子最得意弟子顏回的專廟,雖不及孔廟規模宏大,卻飽含歷史價值和人文精神,是“遇見曲阜”文化之旅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站。顏廟的清幽,恰如顏回生前的簡樸與淡泊。《論語·雍也》記載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顏廟的建筑格局體現了嚴謹的禮制思想。第一進院位于廟門前,由復圣廟坊東西的石坊和石欄組成封閉空間,可能象征顏子居陋之意。第二進院在復圣門至復禮門之間,院內有陋巷井及亭,還有幾幢石碑。第三進院從復禮門至仰圣門,院中有兩座石碑亭。向北五門并列,將廟分為三路:中路一門二掖,中軸線上有樂亭、復圣殿、寢殿,兩側有東西兩廡,奉祀顏子夫婦及顏氏賢達配祀;西路為杞國公門,有杞國公殿及寢殿,祭祀顏子父母;東路為見進門,有退省堂等附屬建筑。
九龍山的蒼茫厚重,承載著華夏文明的肇始與王侯將相的遺蹤;尼山圣境的宏闊氣象,以現代之姿詮釋著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顏廟的肅穆清幽,則無聲訴說著“復圣”顏回安貧樂道、尊師重德的高潔品格。此次中國書畫報“遇見曲阜”文化之旅,在這片浸潤著圣人氣息的土地上,以筆墨為舟,以丹青為楫,觸摸著儒家文化的血脈與精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