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絲綢之路——楊曉陽絲路四十年美術創作暨文獻展”在上海海派藝術館開幕。展覽集中呈現了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主席、藝術家楊曉陽四十年來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藝術探索,以作品展現這條千年商路的文化魅力。
楊曉陽作為"黃土畫派"的重要傳承者,其藝術創作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展覽精心設計主題探索、丹青意蘊、生活寫生、水墨精神四大板塊。其2025年新作《絲綢之路·人來人往》系列在上海首次亮相,打破了時間、空間、地理維度的跨度,沖擊了一切民族與地域的局限,釋放創作自由度,以超尺幅的水墨裝置重構了絲路人文圖譜。
開幕現場
現場巨幅作品環繞展廳,無論是主題探索中《阿房宮賦》“盤盤焉,囷囷焉”的解構性的視覺沖擊,還是《苦水社火》細密繁雜的民俗氣象、生活寫生中一組組截然不同的城市描繪,均表露出其扎根文化而訴諸新語的藝術哲學。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海派藝術館館長李磊為展覽致歡迎詞。“楊曉陽先生是劉文西先生開創的‘黃土畫派’的繼承者與開拓者,他不僅繼承了‘黃土畫派’的醇厚筆墨,更將其與中國傳統的圖像視覺及西方當代的多元構成相融合,形成了其獨特的視覺樣式。”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院長、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曾成鋼從筆墨創作的角度對其畫作進行了深度解讀。楊曉陽始終保持著“黃土畫派”的質樸粗糲的本色與生活氣息,早期他畫過很多憨厚直爽的陜西農民。其畫面追求的是一種蒼勁老辣的高古氣象,他用線描來表現虛實、陰陽的相生相克與對立統一。
展覽現場
楊曉陽出生于長安古城,時刻肩負著傳承黃土城墻文脈的使命。他對地理歷史的深刻理解、秦漢畫像磚一般的蒼茫筆墨,造就了其繁而不亂的畫作布局、遒勁順暢的筆墨線條、古樸濃拙的意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會長許江評價:“2025年新作《絲綢之路·人來人往》系列,如同十二古碑立于館中,葳蕤滿目,觀之酣然,其創作之心路與筆墨之新語,挾以磅礴氣象直白地感受到了創作者似‘土’年華——泥一般的樸拙人物,土一般的渾茫天地。”
展覽現場,從一樓兩個展廳中寫實與寫意的轉化,到二樓展廳煥然一新的水墨精神的描繪,從早期目標明確的構思,到后期無意識的自然表達,始終圍繞著“絲綢之路”這一文化概念而持續展開。“穿越戈壁風沙,聆聽駝鈴回響。四十年前與絲路的偶然結緣的舊憶卻隨著時間的重復一日比一日清晰。”楊曉陽說。
展覽現場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原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夏潮表示,“絲綢之路”是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象征,此次展覽的主題正是對這一偉大的歷史文化概念與精神的生動詮釋,同時也是新時代下海派文化內涵的一次豐富與拓展。
展覽期間,楊曉陽向海派藝術館捐贈了《松風圖》《母子情深》兩幅代表作,體現了藝術傳承的深意。
原標題:《楊曉陽:絲路丹青四十載》
題圖來源:主辦方提供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李君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