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期的到來,金山張堰古鎮大境堂“國畫少年班”變得熱鬧起來,除了日常參加課堂的小學員,還吸引來不少同齡孩子試課體驗。
國畫課堂上,從單片、層疊的花瓣,到一整清麗的荷花;從曲徑通幽的古街古弄,到一幢幢保留完好的歷史建筑;從“說文解字”漢字演變解析,到打通書畫與文字的本源聯系……這群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跟著老畫家采風、寫字、學畫,他們打破傳統畫室教學的局限,獲得更多和專業畫家交流、與自然接觸的機會。
據悉,“大境堂”為上海市華僑書畫院、上海海上書畫院的創作基地,和兩個畫院的總部所在地“大境閣”相呼應而得名。2015年至今的10年間,大境堂原址上的廢舊老宅和舊水廠被改建成古色古香的院落,不定期開展的書畫展覽,國畫少年課堂、文創空間的開放賦予這里生機活力,厚植濃厚書畫氣息。2023年,兩個畫院以“孵化未來的書畫家”為目標,聯合主導了“國畫少年”項目,招收6-12歲年齡段的孩子,以寫生式教學、專業畫家帶教為特點,形成一周一課、夏令營、冬令營集訓“立體式”培養矩陣,通過試課挖掘培養國畫好苗子幫助小學員在人生最好的年齡段練好童子功。
“我們家小朋友6歲來這里學畫畫,已經是第三年了,這里書畫氛圍濃,寫生機會多,老師都是資深畫家,孩子能邊玩邊看風景邊學,我們也更放心讓孩子在這里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家長金女士說。今年暑期,她和許多“少年國畫班”的家長一樣,和孩子一起報名了暑期“國畫少年”親子書畫營,此次夏令營以寧波慈溪為目的地,親子家庭深入大山大水、百年老街、古建古宅自由寫生,和畫家、助教組隊,學習畫家怎樣觀察自然,提煉創作元素勾繪速寫稿,再轉化成一幅國畫。
“專業學習階段,平時訓練很看重細節,拿學花鳥畫來說,不同鳥、各種花瓣以及它們不同角度的畫法都要學,速寫都要練習,這樣孩子到戶外就很熟悉,幫助他們花更多心思在構圖上。”孩子們觀察花卉結構、人物動態、古建筑房檐斗拱,他們拿起毛筆,自由發揮、大膽創作。大境堂薛瑾介紹,大境堂實行“國畫少年”三年培養計劃,第一年開展書畫領域的通識教育,涵蓋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書法等方面的框架知識,覆蓋廣泛、淺顯易懂;后面兩年,開始各門類系統深入,循序漸進扎實學習。
因深知名師帶教的重要性,“國畫少年”班特邀多位海派書畫名家親授,他們當中多為中國美協會員、上海美協會員。每周末無論風雨,畫家都會從市區來到金山張堰,為“國畫少年班”開展國畫教學。
1958年出生的葛幸福作為一名“60后的年輕畫家”,正為培育國畫新生代貢獻自己的力量。他是國畫少年班的常駐教師,擅長用充滿創新、富于童趣的方式授課。課堂上他正在教孩子們學習金龍魚的畫法,引導他們奇思妙想水底世界有哪些元素,邀請“小畫家”上臺創作,他說:“為了讓低齡段的小朋友對國畫更感興趣,不同于一般課堂的臨摹教學模式,‘國畫少年班’更注重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比如結合孩子們喜歡的動畫等事物教學,帶他們首先體驗、喜歡拿毛筆畫畫的感覺,一步步掌握國畫中的繪畫技巧。”
不管是室內的靜物寫生,還是戶外的實景寫生,畫家只示范、不改畫,鼓勵孩子發揮想象、仔細觀察、自信創作,旨在更好保護、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感受力,用一種新型的師承模式傳幫帶教。
在大境堂內,“國畫少年班”的作品也被精心裝裱,特設在畫室展陳,有和畫家老師一起創作的,也有和小伙伴合作的,稚趣中頗有小畫家風采。教室的外墻上還有學員成長記錄照片墻、速寫日記本,記錄和見證著他們成長的每個瞬間。
薛瑾表示,畫院擁有41年的發展歷史,總部大境閣又是海派書畫的發源地,畫家資源優質豐富,100多位職業畫家,平均年齡70多歲,畫齡超過40年。對此,做好海派書畫的傳承,正是作為一個書畫團體的責任和使命。她說:“一個零基礎的孩子就像一件未經著色的素胚,我們如何將滋養他的美學素養裝點進去,豐富他們的人生底色,這是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這也是大境堂來到金山、來到‘文教小鎮’的張堰,發揮‘國畫少年班’以文化人的意義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