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果果媽媽,今天第342天了。
也就是11個月零6天了,我們的小家伙還不到一歲,但每次出門,總有人“語重心長”地說:“哎呀,這個孩子怎么個子這么小呀?”
有時候真挺無奈的,明明孩子身高體重都在正常曲線內,但只要一沒別人家寶寶“壯”,就會被貼上“長得慢”的標簽。
而作為媽媽,我們當然也會焦慮:
“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
“是不是我吃得不夠好,奶水不好?”
“是不是基因不好,注定個子矮?”
但真的是“天生注定”嗎?
其實,有很多孩子的身高,并不是輸在了基因,而是輸在了后天的生活習慣上。
一、身高,60%靠基因,40%靠后天
先說個概念: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表明,一個人最終身高:
- 約60%-70%由遺傳決定
- 其余30%-40%取決于后天的生活方式
也就是說,哪怕基因不占優勢,只要你能把后天那“40%”的空間用好,也可能逆轉局勢!
可惜的是,很多家長“好心辦壞事”,在不知不覺中用一些習慣悄悄拉低了孩子的生長潛力。
二、這4個“拉后腿”的習慣,正在偷走孩子的身高
1.作息混亂,熬夜晚睡
生長激素不是“白天長”,而是在夜里分泌的!
孩子的生長激素70%以上是在深睡眠階段分泌,尤其是入睡后前4小時。
但很多家庭晚上9點多還在玩、刷視頻、看電視,孩子真正進入熟睡狀態都快到11點。
這不僅影響孩子情緒,還直接錯過了身高“黃金修復期”。
建議:
- 0-3歲孩子最理想的入睡時間是晚上8點前
- 每天睡眠不少于10-12小時
這不僅對身高重要,對免疫力、專注力的發育也至關重要。
2.營養不均衡,飲食結構錯誤
很多人以為吃得多、吃得胖,就能長得高。
其實不是!長高不是吃出來的,是“吃對了”才會長。
比如這幾個誤區你踩過嗎?
- 只愛喝骨頭湯,以為能“補鈣”
- 天天吃肉不吃菜,結果便秘+缺維生素D
- 給孩子喝太多奶,但正餐吃不下,營養失衡
真正對長高有幫助的,是:
- 高蛋白食物:如雞蛋、牛肉、魚、豆腐
- 富含鈣的食物:如奶制品、芝麻、深綠葉蔬菜
- 促進鈣吸收的維生素D:陽光曬15分鐘以上、或魚肝油
3.運動太少,不愛曬太陽
運動是生長激素的“發動機”。
特別是跳躍類運動(比如:跳繩、蹦床、慢跑),能刺激骨骼生長板,有利于身高增長。
但很多孩子從小就在室內長大,手機、電視是玩具,坐得多、動得少,曬太陽的時間也不足。
建議:
- 每天至少30分鐘戶外活動
- 多進行彈跳類運動
- 每天曬太陽15-30分鐘(尤其是上午10點前、下午4點后)
4.父母情緒焦慮,給孩子太多壓力
這個很多家長想不到,但它真的很關鍵。
孩子長期處于高壓或焦慮的家庭氛圍中,會導致應激激素升高,反而抑制生長激素分泌。
比如:
- 老吼孩子,不吃飯就罵
- 睡前批評、不停說“你怎么又不聽話”
- 爸媽吵架,孩子害怕
身高需要的,是一個“輕松、被接納”的心理環境。
愛與安全感,是長高的“軟環境”。
三、專家觀點:關鍵年齡段,這樣管孩子最科學
北京協和醫院兒科醫生指出:
“孩子的身高增長速度是分階段的,其中1歲以內和青春期是兩個高峰,而3-6歲階段的身高增長雖不如前者快,卻是積累性拉開差距的關鍵階段。”
所以,家長不要等孩子上小學了才開始著急長高,那時候很多“骨齡窗口”已經關閉。
建議參考以下表格進行科學干預:
男孩身高發育關鍵階段參考圖
四、果果媽說說心里話
在育兒群里,有位寶媽分享說,她兒子一歲半,走路特別靈活,但體重和身高都比同齡孩子輕,婆婆天天念叨“是不是缺鈣了”。
其實她已經帶孩子做過兒保檢查,所有指標都正常。但就是因為“看上去小只”,她壓力特別大。
我想說的是: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節奏,但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是盡可能避開那些“悄悄拉低孩子潛力”的錯誤習慣。
五、寫在最后
別把孩子長高當成一種“運氣”,
而是一次你和孩子共同努力的過程。
如果你發現:
- 孩子每天晚睡
- 營養結構不合理
- 運動不足
- 情緒壓抑
那請從今天起,慢慢調整、一點點改變。
不是立馬見效,但一定會在未來,讓你看到差距。
我是果果的媽媽,一位97后的普通全職寶媽。
和你聊聊當媽媽的那些心事、愛與疲憊。
歡迎一起分享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