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印度媒體報道,印度國防部打算啟動一次全面的軍工調查,重點就是排查一件事,軍隊裝備里,哪怕只要有一點“中國制造”,都要清查干凈。
他們說,早就有規(guī)定,軍事裝備里不能用中國零件。但最新報告卻顯示,還是有不少企業(yè)在偷偷用。有些產品,用的是中國做的零部件,然后貼上印度的標簽,就往軍方那兒送。所以現(xiàn)在,印度國防部要全面審查,看看到底哪一環(huán)出了問題。那問題來了:印度為啥突然搞這一出?
有分析說,這是因為印度認為“中印遲早一戰(zhàn)”,所以現(xiàn)在必須認真?zhèn)鋺?zhàn),真的是這么一回事么?
當年,美國也玩過這一套。他們也是高調宣布,要查清楚軍方用的零件,是不是中國生產的。結果呢?一查嚇一跳,發(fā)現(xiàn)自己軍用裝備里,有80%的零件,不管中間怎么繞,最后都和“中國制造”有關系。
有些“美國制造”的軍品,比如軍靴、防彈衣、無人機,最后追溯到源頭,壓根就是中國工廠做的,只不過美國承包商貼了個“Made in USA”的殼。美國搞了幾起“查處行動”,但基本都不了了之。為啥?因為沒中國制造,美國軍工就得癱瘓一半。
那印度的情況呢?比美國還嚴重。印度的裝備是什么風格?“萬國造”。一架“光輝戰(zhàn)機”用幾十種外國產零件拼出來,法國的發(fā)動機、以色列的雷達、俄羅斯的座椅、英國的飛控……中國零件當然也混在里面。而且還不是一點,是大量。你真讓印度徹底排除中國制造,光輝戰(zhàn)機估計造到2150年都下不了線。所以說到底,這次所謂“去中國化”,更多是莫迪政府做的一種姿態(tài)。
你看這幾年,印度的心態(tài)就是典型的“兩邊押寶”。一邊從中國進口稀土和原材料,一邊又和美國、日本搞軍演,還總在邊境上制造摩擦,演出一副“強硬”樣子。表面上是強硬,實則是試圖在大國之間找“平衡點”,誰都不想得罪太狠。
但是,現(xiàn)在中國的態(tài)度也越來越明確:不怎么搭理印度了。以前還有點幻想,說不定印度哪天能加入中方陣營,現(xiàn)在基本可以說,中國已經(jīng)把印度當作“潛在對手”來看待,經(jīng)濟上也不太愿意再給它輸血了。
那莫迪這么搞,到底圖啥?
第一,他想立人設。自從印巴空戰(zhàn)那會兒吃了敗仗,莫迪就一直耿耿于懷。他要向國內證明,印度軍力強大,可以完全無視中國制造。
第二,是給內部軍方和媒體一個交代。“你看,我們對中國強硬了,我們要自主軍工了”,這種說法在印度國內其實是非常吃香的。對選票也有幫助。
第三,是想模仿中國。說實話,印度其實非常羨慕中國的工業(yè)能力。這些年他們也搞了一堆計劃,比如“印度制造”、“國防自立”,但問題在于,你靠買武器,是買不來工業(yè)能力的。你光有工廠,沒有技術積累,沒有完整配套,照樣做不出像樣的東西。
這也是為啥印度軍品總是出問題。你別看他們買了不少先進裝備,但真正上了戰(zhàn)場,一測試就出事。比如前幾年印度在邊境部署的美制M777榴彈炮,打著打著炮管就斷了。還有空軍的俄式戰(zhàn)機,幾乎年年摔,飛行員還沒打仗就摔死在訓練上了。而要真不用中國零件,別說高精度武器,就連子彈都可能產不出來。
這就像北約一樣。北約打仗的子彈,很多也是中國廠子給供的原材料。你要真一刀切,斷供中國,那可不是“獨立自主”,那是直接罷工。所以印度這次“去中國化”的軍工審查,更像是一場政治秀。但說實話,也挺好的,畢竟哪天印度飛機有摔了,火炮又炸膛了,軍艦又著火了,別賴我們中國制造就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