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的理由:讓心里的渴望給你方向
明朝宰相張居正在《先公致禍之由敬述》中寫道:“二十年前,曾有一宏愿,愿以其身為蓐薦,使人寢處其上,溲溺垢穢之,吾無間焉,有欲割舍吾眼鼻者,吾亦歡喜施與。”蓐薦是荊楚之地流行的一種臥具,用稻草綰繩編結而成。張居正的這一宏愿,彰顯了他作為父母官,心甘情愿為百姓奔波勞碌,力圖將他們從苦難中解救出來。他的這種精神,實則已蘊含了佛陀為眾生舍身的大慈悲情懷。張居正的一生,始終不渝地為實現這一宏愿而奮斗,盡管其某些做法曾遭人詬病,但這絲毫無損于他深沉的濟世之心。
佛法認為,具備愿力便能引發奇跡。所謂愿力,即指希望與愿景。無論是修行佛法、救濟眾生,還是普度人間,若無愿力支撐,便難以踏上那條成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提之路。
很久以前,有一只名為歡喜首的鸚鵡,它與眾多鳥獸共同棲息在雪山對面廣袤的竹林中。一日,竹林突發大火,火勢迅速蔓延,轉瞬之間,整片竹林化為一片火海。面對兇猛的火勢,鳥獸們驚恐萬分,紛紛四散逃命。
眼見這一幕,歡喜首心中不忍,飛向遠處的大海取水。大海距此遙遠,竹林面積廣闊,歡喜首根本不可能撲滅大火,但它仍不舍林中的鳥獸同伴,于是奔赴大海,沾濕翅膀,回到竹林抖落翅膀上的水,期望能撲滅大火。
就這樣,它不停地在大海與竹林間往返奔波,不辭辛勞,幾乎累到力竭。歡喜首的大悲精神撼天動地,驚動了天宮的天主釋提桓因。釋提桓因驚訝地問:“何業力竟使切利天宮發生如此震動?”釋提桓因用天眼觀察,發現了歡喜首的行為,不由得大為感動。于是,釋提桓因來到歡喜首面前問道:“竹林如此廣大,你來回所沾的水不過幾滴,根本無法撲滅大火,為何還要堅持?”
歡喜首答道:“我相信只要有愿力,就一定能滅火,即使犧牲性命。若我犧牲了性命仍不能撲滅大火,愿來生繼續,直到大火熄滅為止!”
釋提桓因被歡喜首的悲心及精進的愿力所感動,立刻降下大雨,撲滅了大火。火勢再大,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撲滅。歡喜首的愿力雖看似不切實際,但其“精衛填海”的精神和大慈大悲的情懷足以撼天動地,奇跡又怎能離它而去。
佛曰,每一份善舉皆有回響。而在修行的征途上,每一種愿力皆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回饋。
在佛法中,存在一種奇特的入定方式,名為“站禪”。此站禪入定法須依賴一顆至純至凈的求佛參禪之心方能達成。
九華山的明凈和尚因其獨特的站立入睡本領而在香客中聲名遠揚。他站立入睡時,身姿挺拔,吸氣之際身體微微后仰,呼氣之時則略微前傾,隨著丹田氣息的流轉,身體隨之輕微擺動。
某年冬日,明凈和尚在一棵大樹下再度站立入眠,他并未倚靠樹干,而是獨立于原地,呼出的氣息將頭發和眉毛染成白色,他卻依舊紋絲不動。
一位香客出于好奇,誤以為明凈和尚是個懶惰之僧,便上前輕觸他,又用手電筒在其眼前晃動良久,然而明凈和尚依舊巋然不動,連眼皮下的眼珠都未有任何動靜,靜若泥塑菩薩。
有人言,此乃“站禪入定”之境,更有甚者,直接尊稱他為“肉身佛”。
每位修行成肉身佛的僧人,皆因心中懷有堅定的信仰和修成正果的愿力,一心一意地禮佛,因此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進入心中的道場,成就自己的菩提之路。然而,許多人未曾經歷修行的艱辛,卻因生活中的一點小煩惱而變得委靡不振,在生活之路上步履蹣跚。他們未曾意識到,生活實則是由一串串苦難和煩惱的念珠所串聯,每一份苦難和煩惱都是一次錘煉。懷有希望,便能將念珠順利轉過去;而若失去希望和信念,那些轉過去的煩惱念珠在回轉時,仍會帶來新的困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