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 K1373 破窗事件:生命豈能被規則“囚禁”
文/葉雨秋
近日,K1373 次列車破窗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激烈討論。中國網連發兩篇評論,將砸窗者斥為“對公共安全底線的粗暴踩踏”,把悶熱至暈厥的乘客定義為“情緒脫軌”的麻煩制造者,這一觀點不僅與大眾的認知背道而馳,更暴露出鐵路系統在處理此類事件時高高在上、漠視生命的態度。
在 K1373 次列車上,由于列車停車約 3 小時,車內人員多導致空氣不流通,空調突然罷工,車廂溫度計數字瘋狂跳漲,“像被塞進高壓鍋”,37℃高溫下,車廂秒變桑拿房。穿短袖的乘客們集體上演“脫衣秀”,光膀子的大叔用礦泉水瓶往臉上潑水,穿紙尿褲的嬰兒哭得聲嘶力竭,有乘客癱坐在地,后頸貼著座椅靠背反復摩擦降溫,甚至懷孕 5 個月的準媽媽都出現頭暈嘔吐癥狀。在這樣的情況下,黑衣小伙用安全錘砸碎車窗,為被困群體打開了一扇生命通道,這一行為被無數網友視為當代“司馬光砸缸”的智慧壯舉。
然而,中國網的評論卻完全站在了鐵路系統的立場上,強調車門車窗是保障旅客安全的堅實防線,絕不容隨意破壞,堅守車門是對全車人最負責任的選擇。誠然,規則在維護公共秩序和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當規則與生命發生沖突時,我們究竟該如何抉擇?
鐵路工作人員在第一時間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打開 80 余個能夠開窗通氣的窗戶、送來八寶粥和礦泉水、聯系救護車做好應急準備等。但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杯水車薪,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車廂內悶熱的問題。當乘客在高溫中煎熬了三個小時,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時,所謂的規則是否還能成為拒絕開窗通風的理由?
中國網將砸窗者視為破壞規則的“麻煩制造者”,卻忽略了鐵路作為服務者的本質責任。乘客購買車票,與鐵路部門形成了服務合同關系,鐵路部門有義務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和舒適體驗。在列車出現故障、乘客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鐵路部門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而不是一味地強調規則,讓乘客在高溫中苦苦煎熬。
“真正的應急處置不應讓乘客在高溫中煎熬三個小時”,央視的這一直言切中了問題的要害。在 K1373 事件中,鐵路部門顯然沒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沒有及時、有效地解決乘客的困境。當乘客提出開門透氣的合理訴求時,鐵路部門以車門離地面高度超 1.5 米、車外無照明等理由拒絕開門,卻沒有考慮到乘客在高溫中可能面臨的生命危險。這種將規則奉為不可撼動的神龕,漠視乘客生命安全的做法,無疑是對服務者本質責任的背離。
規則的解釋權究竟在誰手里?在 K1373 事件中,鐵路部門作為利益相關方,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自己制定規則,自己解釋規則,這種做法顯然有失公平。當乘客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應該有一個獨立的仲裁機制和仲裁機關,來判斷鐵路部門的處置是否得當,而不是讓鐵路部門單方面的聲明成為官方的聲音。
生命與規則并非對立的關系,規則的制定是為了保障生命的安全和權益。當規則無法保障生命時,我們應該對規則進行反思和調整,而不是讓生命為規則“買單”。在 K1373 事件中,鐵路部門應該深刻反思自己的行為,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以乘客的生命安全和權益為出發點,不斷提高應急處置的能力和效率。
同時,我們也希望社會各界能夠關注此類事件,推動建立更加科學、合理、公正的規則和仲裁機制,讓生命在規則的框架內得到充分的保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構建一個安全、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