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是大學生走上職場、走向社會的“序曲”,是大學生了解職場文化、提升職業素養、鍛煉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一些不法分子盯上大學生的這一“剛需”,將涉世未深的學子哄騙入局,牟取非法利益。
今年以來,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檢察機關陸續辦理了十幾起利用實習期的大學生實施犯罪的案件。“實習陷阱”現象再次引發公眾關注,令人警醒。所謂“實習陷阱”,是指一些企業在招聘實習生時,利用學生缺乏社會經驗、急于積累工作經歷的心理,設置不公平、不合理,甚至違法的合同條款或工作條件。更有甚者,一些犯罪分子抓住實習期大學生的“求職焦慮”,打著“高薪”“輕松掙快錢”的幌子,讓法律意識淡薄的大學生或遭遇財產損失,或成為犯罪鏈條上的一環。
那么,主要有哪些針對大學生實習的陷阱、套路?哪些人更容易中招?為了構筑高校畢業生實習的安全屏障,家庭、學校、司法機關以及社會可以做些什么?記者日前對此進行了采訪。
從實習生到犯罪“工具人”
涉案公司或者個人招聘實習生,工作內容卻是刷單、轉賬,最后讓實習生淪為洗錢或詐騙的“工具人”。這是“實習陷阱”最常見的一種情況。
為積累工作經驗,大四學生宋某和張某想方設法尋求實習機會,沒想到卻因輕信“日結3500元至7000元”的誘惑,成為詐騙團伙的“工具人”。北京市昌平區檢察院綜合考量了二人的犯罪情節、在校期間的表現以及退贓退賠等情況,依法對二人作出不起訴決定。
昌平區檢察院檢察官王丹丹告訴記者,在校學生社會閱歷淺,缺乏對行為后果的認識,再加上自身無經濟收入來源,犯罪分子往往只需許以小利,就能讓他們提供自己的身份證、手機卡和銀行卡,最終卷入涉“兩卡”犯罪案件。在王丹丹看來,這種“實習陷阱”其實很好預防,只需要基本常識和直覺就可以作出判斷,有些“高薪”工作明顯不符合常理,大學生尤其要警惕。
宋某和張某無疑是幸運的:從學校邁向社會的第一步雖然走歪了,但在檢察機關的幫助下,他們重新走上了正道。
相比之下,應屆畢業生小李的教訓更為慘痛。小李在某社交平臺上看到一條推廣信息,對方稱可以為畢業生提供去多家百強名企“付費實習”的機會。心動不已的小李交了一大筆錢后,在“實習助理”的指導下完成面試,之后便收到某公司的入職郵件和蓋有公章的實習證明。然而,沒過多久,小李看到了該公司發布的“未提供遠程實習、內推實習”官方聲明。小李經仔細查看,發現自己之前收到的實習證明上的公章無防偽編碼,實習編號也無法在公司官網驗證,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最終,浙江警方揪出了這個有60余人的詐騙犯罪團伙。經查,該團伙通過偽造文件、冒充大公司,專門誘騙像小李這樣滿懷夢想卻又涉世未深的年輕人的錢財。今年4月,法院依法以詐騙罪判處該團伙成員八年至二年不等有期徒刑。
對于這種偽造名企的“付費內推”騙局,受訪檢察官建議,任何要求交費、不簽合同或薪資畸高的實習機會,都可能是“實習陷阱”,有實習需求的大學生一定要提高警惕。
良莠不齊的互聯網公司是犯罪重災區
“高校畢業生實習犯罪主要涉及網絡‘套路貸’、電信網絡詐騙、網絡開設賭場等,良莠不齊的互聯網公司是大學生實習犯罪的重災區。”安徽省檢察院四級高級檢察官肖軍向記者介紹,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成為不少畢業生實習的選擇。但這類互聯網公司良莠不齊,若不加以分辨,很容易被坑。
商務英語專業的大學生趙某的遭遇就很有典型性。趙某和同學在一家具有培訓性質的中介機構接受了3個月的培訓后,與一家跨境電商公司簽下實習合同。根據合同,趙某在該跨境電商網站做客服,用英語給國外買家進行產品介紹,并跟蹤了解買家的后續需求。但很快,趙某就發現事情有些不對勁:公司銷售的核心產品“高端紙制品”實際上是國外幾種知名品牌卷煙紙的仿制品,老板周某是這一條跨省制假售假產業鏈上的一環。
趙某等7名實習生雖然覺得情況異常,但認為自己“只是個小客服”,便不以為意。隨著一批假冒偽劣卷煙紙被查獲,該案案發。經查,2021年至2023年5月,周某等人假冒注冊商標,非法經營數額500余萬元,涉嫌假冒注冊商標罪。目前,該案正在進一步審理中。趙某等7名實習生被檢察機關依法作了不起訴處理。
“一些新興的互聯網公司由于就業靈活,工作地點不固定,加上生產鏈條較長,各環節相互獨立,給一些犯罪團伙提供了可乘之機。再有,某些新興行業出現時間較短,如果不是相關從業人員,很難真正掌握其崗位具體用工內容,因此一旦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包裝、掩飾,會有很強的迷惑性,增加了高校畢業生的辨識難度。”肖軍介紹說。
比如,有的實習生進入實習單位后,被要求“拉人頭”“發展下線”,并承諾高額提成,最后才發現誤入了傳銷窩點;有的用人單位以“崗前培訓費”“服裝費”“保密押金”等名義收取實習生“實習經費”,并承諾“實習結束后退還”,最后卻找各種理由扣錢,或干脆卷錢跑路;有的實習單位“掛羊頭賣狗肉”,通過文字游戲,將銷售員、業務員、電話推銷員等職位美化成“市場部經理”“事業部總監”等,最后只給開微薄的實習薪水……
求職焦慮下的弱勢群體容易踩“坑”
當被問及哪類學生更容易掉入“實習陷阱”時,多位受訪檢察官表示,那些在求職市場中不占優勢,且容易被求職焦慮裹挾的大學生更容易踩“坑”。
“近年來,專科畢業生由于職業技能和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在實習中相對處于劣勢,加之部分專科畢業生自我定位不準、期待值較高,容易成為不法企業的吸納對象。”肖軍說。
針對這一現象,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心理學博士、廣州商學院法律心理研究院副教授張蔚分析說:“對專科畢業生來說,穩定就業與經濟獨立是核心需求,當他們面臨這方面的壓力時,負責理性分析的前額葉皮層功能會被抑制。如果一個騙子公司恰好在此時提出一個合適的條件,會很自然地被學生視為解決方案,甚至產生‘錯過再無機會’的恐慌心理。”張蔚介紹,畢業生對“實習陷阱”的風險感知會出現多重認知偏差,典型的就是“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的自我保護機制,尤其是當身邊有同學成功入職時,更會強化風險可控的錯覺。而當他們意識到可能被騙時,往往因沉沒成本和恐懼控制,選擇妥協。
那么,對于欠缺社會經驗、對職場規則不熟悉的畢業生來說,在尋找實習機會時,應當如何避免“踩坑”呢?
王丹丹建議,首先,一定要審查公司的資質,如通過天眼查、企查查等平臺查詢公司注冊信息、勞動糾紛記錄等,確認其社會信用。其次,一定要警惕明顯高于市場平均薪資且要求低的“高薪輕松”崗位。再次,簽訂實習協議或合同時,一定要明確薪資、工作時間、工作內容、違約責任等,拒絕不合理要求。最后,當發現實習單位出現明顯異常時,要及時留存招聘信息、聊天記錄、郵件、考勤記錄等證據,以備維權之需。若發現實習單位涉嫌違法犯罪,更要及時止損,在確保人身安全的情況下,第一時間脫身、報警。若發現自己已被卷入違法犯罪團伙,要及時尋找機會向司法機關尋求幫助。
協同發力為大學生實習“避險”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大部分陷入“實習陷阱”的畢業生未曾獲得來自家庭的支持、建議,有的涉案畢業生甚至不愿意將自己的處境告知父母。
在肖軍看來,父母給予子女實習、就業最重要的支持是價值觀念的傳導。“要從小教會他們腳踏實地,讓他們知道個人能力、付出和崗位待遇、發展是成正比的,破除‘快速成功’幻想。”肖軍說,對于子女有意向的實習單位,父母可以幫助孩子了解企業相關情況,防止上當受騙。
從一些案件來看,由于涉“實習陷阱”犯罪團伙具有隱蔽性、欺騙性,學校有時也很難第一時間發現。肖軍建議學校從三個方面幫助學生做好實習指導和防范,避免學生落入“實習陷阱”。
一是實習前,幫助畢業生制定實習規劃,對進入校園招聘的企業,學校要加強審核把關,同時開設“職場法律風險”課,提高畢業生的風險防范意識。二是實習過程中,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實習情況,并對其進行指導幫助,及時發現和防范可能存在的陷阱。三是發現問題后,學校應第一時間向學生伸出援手,并提供幫助。
作為打擊違法犯罪的重要力量,肖軍認為,檢察機關對于防范畢業生“實習陷阱”可以做一些“具體而有效”的工作。一是依法打擊犯罪。檢察機關要嚴厲打擊打著公司招聘旗號的犯罪團伙,對于犯罪團伙的組織者或者首要分子要依法從重處罰,對存在上下游犯罪的公司團伙實行全鏈條打擊。二是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結合典型案例加強釋法說理,引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增強識騙防騙能力。
大學生實習避“坑”指南
●要審查公司的資質。
●要警惕明顯高于市場平均薪資且要求低的“高薪輕松”崗位。
●簽訂實習協議或合同時,要明確薪資、工作時間、工作內容、違約責任等,拒絕不合理要求。
●要及時留存招聘信息、聊天記錄、郵件、考勤記錄等證據,以備維權之需。
●若發現實習單位涉嫌違法犯罪,更要及時止損,在確保人身安全的情況下,第一時間脫身、報警。若發現自己已被卷入違法犯罪團伙,要及時尋找機會向司法機關尋求幫助。
大學生要培養法律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副校長 戴彩麗
實習是非常好的崗前培訓,能夠幫助大學生盡快掌握相應崗位所需要的專業技能,也是他們了解職場規則、增加社會閱歷的最佳途徑。從長遠看,這是有利于人才培養與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所以需要我們多方發力、共同促進。
我建議,大學生在校期間要注意加強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這樣才能在實習時擁有選擇權,同時多關注社會熱點與法治新聞,培養法律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國家、省、市等各級主管部門要統籌協調、聯合部署,出臺支持企事業單位深度參與大學生實習實踐的相關政策。各地高校在每年的實習季,要根據專業類別,梳理出每年所需的實習實踐崗位類型、內容等信息,與政府部門主管的大學生實習崗位信息平臺、企業人才需求信息平臺保持對接聯動。
作者:肖玲燕 戴彩麗新聞來源:正義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