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4時04分,小暑節氣到來,這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小暑到來,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盛夏,此時既高溫炎熱,又降水增多。民諺稱“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這意味著此時進入了全年最悶熱的時段。
今年,北京的“桑拿天”提前近1個月出現。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本周北京主要天氣特點仍是悶熱、分散性降雨頻繁。小暑之后,北京的天氣形勢如何?悶熱天氣將持續多久?
本周北京悶熱、分散性降雨頻繁
據北京市氣象臺預計,今天白天多云間晴,預計最高氣溫將達34℃左右,和昨日基本持平,夜間最低氣溫24℃。不過,下午西部和南部有分散性雷陣雨,夜間仍有分散性雷陣雨,建議雨具隨身以防不時之需。
7月8日到9日,北京白天多分散性雷陣雨,7月10日和11日雷雨暫時休息,天氣轉為“多云”。7月12日以后,分散性降雨再次上線,同時空氣濕度增大,暑氣蒸騰的感受將更加明顯。
據預報,7月8日至15日,北京白天最高氣溫31℃-35℃,夜間最低氣溫24℃-26℃。
本周北京主要天氣特點仍是悶熱和分散性降雨頻繁,受副熱帶高壓動態對天氣變化影響大。
小暑到來,三伏天即將拉開序幕
進入小暑節氣之后不久,一年之中最熱的三伏天往往也會拉開大幕,全天候炎熱將成為常態。
據中國天氣網分析,今年7月20日至8月18日為三伏,總時長30天。但現在還沒入伏,已經有三伏天的熱度了,真實體感的三伏天可能不止30天。
據中國天氣網盤點,1991年至2020年,小暑時節我國平均氣溫達到22.2℃,接近全年的峰值。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氣溫較高,尤其長江中下游會經歷從出梅到入伏的過程,南北方一同進入高溫高濕階段。在常年小暑節氣高溫排行榜中,杭州首當其沖,高溫日數高達8.1天,福州、重慶、長沙、南昌、武漢等地緊隨其后,高溫日數也在5天以上。
為何今年北京的“桑拿天”提前了?
7月2日,“北京回南天”登上熱搜。網友發布的圖片顯示,北京這段時間濕度較大,地鐵步行通道的墻壁、地板上凝結出了水珠,很像南方潮濕的“回南天”。7月3日,“北京濕度超過深圳”“北京出門像被牛舔了一口”等詞條引起網友共鳴,不少人表示,這樣潮乎乎、濕乎乎的感覺,在干燥的北京很少遇見。“跟蒸桑拿一樣,但往年的桑拿天來得沒有這么早。”市民張女士說。
據北京市氣象臺分析,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是影響我國天氣的關鍵系統,其季節性活動直接關系各地雨季進程。常年7月中下旬,副高將明顯北抬,受其外圍暖濕氣流控制,北京悶熱多雨,出現俗稱的“桑拿天”。
今年的“桑拿天”比往年來得更早。今年6月下旬,副高較常年提前北抬,副高外圍的偏南暖濕氣流向北源源不斷地輸送水汽,北京地區濕度增大、體感悶熱,因此提前進入“桑拿天”。
近期,不止北京,華北、東北多地濕熱。據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孫倩倩解釋,這是因為副高提前北跳,其邊緣的偏南風將熱帶地區的濕熱空氣輸送到華北、東北等地,導致持續濕熱天氣。除北京以外,天津、河北、遼寧等地此時出現這樣悶熱的天氣在常年同期都是少見的,常年在大暑期間才會出現的情況,今年明顯提前。
氣象部門提醒,高濕悶熱環境下容易發生中暑,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升高,需從科學調控環境溫度、飲食調整、作息管理等多方面做好防范。保持規律作息,利用清晨涼爽時段進行戶外活動,避免正午高溫時段外出。夜間保證充足睡眠,創造通風涼爽的睡眠環境。老、弱、病、幼人群應盡量待在涼爽室內或陰涼處,出現中暑癥狀及時用藥就醫。室內合理使用空調,保持空氣流通。注意清淡飲食,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過于油膩、辛辣的食物,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小暑節氣后,“悶熱+降雨”常抱團來訪
小暑時節,暑氣蒸騰、濕熱交織,容易醞釀出激烈的雷雨。統計數據顯示,小暑不僅熱得突出,也是全年降水量最多和雷暴多發的時節。隨著副高的北抬,我國降水的“主戰場”逐漸向北轉移,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季結束,北方雨季陸續開啟。
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霍云怡告訴記者,天氣悶熱即表示空氣中熱量和水汽充沛,提供了出現強對流天氣的熱力和水汽條件,此時如果有適當的觸發機制出現,強對流天氣便可能一觸即發。
對位于副高邊緣的華北中南部地區而言,太行山、燕山山脈等地形的抬升作用、近地面局地熱力差異以及來自更北方的冷空氣等,都可能是引發強對流天氣的原因。
北京市氣象臺提醒,近期高濕悶熱天氣下,午后或夜間容易出現陣性降水,外出時請做好防范。
近期降雨頻繁,北京進入“梅雨季”?
北京市氣象局官方微博信息顯示,北京自6月26日之后,分散性陣雨、全市范圍降雨穿插出現,分散性降雨居多。截至7月3日,基本上連續7天都有雨水。
據北京市氣象臺發布的全市雨量氣候統計,自今年1月1日至7月3日8時,北京累計降水量為204.0毫米,比常年同期的164.8毫米偏多23.8%,比去年同期的178.3毫米偏多14.4%。從過去一個月的降雨數據來看,6月1日至7月3日8時,北京累計降水量為97.5毫米,比常年同期的89.4毫米偏多9.1%;比去年同期的93.3毫米偏多4.5%。近期北京的悶熱多雨,是否意味著南方的梅雨擴張到北方來了?
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梅雨主要出現在我國的江南區、長江中下游區、江淮區到韓國、日本列島一帶。梅雨季節的氣候特點表現為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時數少、多云、風力較小等。由于長時間的時雨時晴高濕天氣,家中器物容易發霉,民間亦稱為“霉雨”。
一般來說,長江中下游的典型梅雨持續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當梅雨出現時,到處濕乎乎、衣服晾不干、家具冒水珠。目前來看,北京的潮濕多雨情況和真正的梅雨相差甚遠。
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孫倩倩解釋,近期的多雨并不意味著北京進入了“梅雨季”。只能說今年的情況異于常年,華北體驗到了類似梅雨的感覺,但不能說梅雨開始向北蔓延。
悶熱天氣何時結束?
盛夏季節,我國中東部地區的悶熱天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副高、北方冷空氣以及臺風在我國的活動情況。其中,副高往往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當副高強度大,在我國中東部地區控制范圍廣、控制時間長,則中東部地區往往出現范圍廣、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高溫悶熱天氣;反之,副高東退入海,或北方冷空氣滲透南下,或有臺風影響我國,悶熱天氣則有望縮小范圍。
今明兩天,中東部地區高溫范圍有所收斂,這主要是由于北方高空槽東移、臺風北上帶來降雨降溫。但因為西南暖濕氣流持續不斷北上,中東部大范圍悶熱的天氣格局不會有明顯改變。明天夜間起,副高又將加強西伸,且位置偏北,7月10日前后華北、東北甚至西北地區東部都將在其掌控之下,屆時華北、東北等地高溫悶熱將發展加強,需保持關注。
據中央氣象臺預計,7月7日-9日,河北南部及其以南大部地區,日最高氣溫35℃-38℃的大范圍高溫天氣仍將持續,部分地區可達39℃-40℃;7月10日起高溫范圍有所減小,35℃以上區域主要出現在河北中南部、黃淮、江漢及陜西關中等地,部分地區最高氣溫達39℃-41℃,局地可能接近或突破歷史同期極值。
氣象專家介紹,北京本周的天氣將受到4號臺風“丹娜絲”影響,北方地區會受到它的間接影響,比如臺風會影響副高的范圍、南風氣流的強度等。要等“丹娜絲”再次登陸之后,得到更豐富的觀測數據,才能對北京本周中后期的天氣進行更確切的預報。北京徹底擺脫悶熱的天氣得等到夏末,那時候北京將脫離副高的控制。
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編輯 張磊 校對 趙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