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華東師范大學方旭東教授應邀主講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講壇。本次講座主題為“王陽明的美德政治論”,由貴陽學院陽明學與黔學研究院任健教授擔任學術主持。
方旭東教授系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文明互鑒研究中心主任,山東大學兼職杰出中青年專家。他主要從事宋明理學以及實踐倫理研究,以“分析儒學”見稱,著有《原性命之理》《理學九帖》《新儒學義理要銓》《理學在東亞》《儒道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周敦頤太極圖講記》等,另有中外文論文一百多篇,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專項重大課題,并在哈佛大學、牛津大學、京都大學、巴黎七大等校從事訪問研究。
講座中,方旭東教授首先對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的精彩人生做了簡要介紹,對王陽明的為學經歷和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粵閩、黔中、泰州學派等八大王門后學等做了精要分疏。
接著,方旭東教授從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美德政治”分析入手,認為古希臘哲學家把美德塑造作為政治的目標,并以塑造美德來設計政治關系結構和對治政者的約束機制,以美德盡量柔化權力的強制性。就中國政治思想史而言,孔子“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以不仁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主張“以德服人”,反對“以力服人”等思想都是美德政治的綜合體現(xiàn)。王陽明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孟的“仁政德治”思想,主張治政治世以“良知”為準繩,在政治社會治理過程中“以心化民”,倡導以塑造“美德”以治政治世。
方旭東教授以王陽明的《南贛鄉(xiāng)約》為主要文獻分析了“道之以德”的可能性和實效性,論證了《南贛鄉(xiāng)約》在王陽明美德政治論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化民之方,莫善于此”。王陽明在《南贛鄉(xiāng)約》中提出的“死喪相助”“患難相恤”“善相勸勉”“惡相告戒”“息訟罷爭”“講信修睦”“彰善糾過”“化民成俗”“移風易俗”“良善之民”“仁厚之俗”對解決南贛地區(qū)的寄莊、放債、斗毆、通賊、勒索等問題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對民間的“居民事”“新民事”“嫁娶事”“喪葬事”等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方旭東教授還詳細分析了王陽明在治理過程中的集會儀式:讀《六諭》→宣誓→讀鄉(xiāng)約→盟誓→彰善→糾過→申戒等在美德政治論中的重要作用。
講座最后,方旭東教授總結分析了“恥感”“示眾”“自首”“悔改”“道德法庭”等在王陽明美德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講座結束后,在場聽眾與方旭東教授積極互動,討論氛圍熱烈而濃厚。
來源:孔學堂融媒體中心
任健/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