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曾言:“永遠記住成功的最大秘訣就是,順著人性做事,逆著人性做人?!?/strong>短短一語,卻如一把精巧的鑰匙,打開了通往成功與自我超越的哲學之門。人性是復雜而微妙的,它既有柔軟溫暖的一面,也有幽深晦澀的角落。在這順與逆的辯證中,蘊藏著為人處世、追求卓越的智慧密碼。
順著人性做事,是深諳萬物生長規律的智慧,亦是與世界溫柔相擁的哲學。人性中對溫暖的渴望、對便捷的追求、對認同的向往,恰似春日的細雨,滋養著文明的根系。敦煌的畫師們千年之前便洞悉人性對美的永恒追尋,在幽暗的洞窟里,以朱砂為血、青金石為魂,將飛天的飄逸、佛陀的慈悲凝固于斑駁巖壁,讓信仰與藝術的光芒穿透歲月。
記得在江南古鎮,見過老銀匠打制銀器。他從不與金屬的質地對抗,而是將銀條在炭火中煨到恰到好處,順著金屬延展的天性,用錘子輕輕叩擊。這讓我想起北宋的《營造法式》,匠人們建造樓閣時,會順應木材的紋理走向,利用榫卯結構讓梁柱自然咬合。
商業世界里,雷軍創立小米時,正是捕捉到年輕人對"高性價比科技產品"的渴望,沒有選擇曲高和寡的高端路線,而是像春雨浸潤土地般,用極致的用戶思維澆灌市場。順著人性做事,絕非流于表面的迎合,而是以悲憫之心觸摸時代的脈搏,以利他之舉搭建價值的通途,像敦煌的飛天壁畫,既遵循人體運動的規律,又在飄帶的翻飛中創造出超越現實的美感。這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境界,在滋養他人的過程中,讓自身的理想如春水般漫溢,終成波瀾壯闊的江海。
然而,若生命一味沉溺于人性的溫柔鄉,便如溫室中的花朵,終將在風雨中凋零。人性中潛藏的惰性、怯懦與貪婪,恰似暗礁與漩渦,稍不留神便會吞噬進取的航船。司馬遷遭受腐刑,若順從“貪生畏死”的本能,歷史將失去“究天人之際”的千古絕唱;敦煌的文物修復師們若屈從于都市繁華的誘惑,莫高窟的壁畫恐將在歲月中褪色成塵埃。但他們選擇逆著人性的暗流,以“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孤勇,在至暗時刻點燃精神的火炬。逆著人性做人,是在安逸中保持清醒,在誘惑前堅守本心,在苦難里淬煉靈魂。這種對抗不是對人性的否定,而是對生命高度的不懈追尋,讓脆弱的軀殼孕育出堅韌的精神內核。
順與逆的辯證,在生命的長卷上交織成絢麗的圖景。恰似敦煌莫高窟的飛天,既有順應氣流翱翔的輕盈,亦有逆著重力舒展的力量;如同黃河九曲,既有隨勢蜿蜒的柔韌,亦有劈山鑿谷的雄渾。在商業領域,企業家既要順著市場需求創新產品,又要逆著短視逐利的沖動堅守品質;在藝術創作中,創作者既要順著審美潮流引發共鳴,又要逆著世俗標準保持獨立風骨。順是借風揚帆的智慧,逆是力挽狂瀾的擔當,二者共同構筑起通往卓越的階梯。
站在歷史的瞭望塔上回望,那些照亮文明星空的名字,無一不是在順逆之間找到了精妙的平衡。他們順著人性的潮汐,揚起理想的風帆;逆著人性的暗流,握緊命運的船舵。北宋范仲淹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時,既順應了士大夫"兼濟天下"的群體意識,又逆著"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明代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既是順應了儒學對心性的探索,又逆著程朱理學的教條束縛。這種平衡,恰似青花瓷的燒制:既要順應窯火的溫度變化,又要在烈焰中保持瓷胎的完整。就像現代創業者,既要順著市場需求迭代產品,又要逆著資本的短期逐利,守住創新的本心。
在數字時代的今天,這種智慧愈發珍貴。當算法試圖用數據定義人性,我們更需要學會在順應中保持清醒,在逆行中堅守本真。就像敦煌的壁畫修復師,既要順著顏料老化的規律進行科學保護,又要逆著"速成修復"的誘惑,用十年如一日的耐心重現千年色彩。順是與世界對話的語言,逆是對自我的承諾,唯有在兩者間找到平衡,才能在人生的畫布上,既畫出時代的風云,又留下屬于自己的獨特筆觸。這或許就是莫言這句話(“永遠記住成功的最大秘訣就是,順著人性做事,逆著人性做人?!保┑纳钜猓赫嬲娜松窃陧槕c堅守的交織中,編織出屬于自己的華彩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