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節奏歡快的輕音樂,住著整齊干凈的“宿舍”,每天都“水足飯飽”……近日,記者走進佐村鎮胖胖鵪鶉養殖場,一個個整齊排列的養殖大棚內,300多套籠架里住著一群小小的鵪鶉。收蛋器內,一顆顆拇指大小的鵪鶉蛋靜靜地躺著。
“別看它們體長只有14~20厘米,卻是名副其實的‘鳥中人參’,全身都是寶。”養殖場負責人樓俊胖介紹,鵪鶉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是餐桌上備受歡迎的滋補佳肴。鵪鶉蛋不僅可以作為烹飪食材,還可制成休閑零食。
樓俊胖說,鵪鶉養殖周期較快,出生30天即可產蛋,60天進入產蛋高峰期,可持續6至7個月。當12個月后產蛋量下降時,鵪鶉又可作為高蛋白食材銷售給食品收購商。
目前,該養殖場內啟用了4個養殖大棚,共養有約50萬羽鵪鶉。其中,3個大棚內的鵪鶉剛上籠還未產蛋,剩下一個大棚每天產蛋量在1噸左右。“市場每天都在變化,目前鵪鶉的批發價為1元/只,鵪鶉蛋批發價為4.1元/斤。”樓俊胖介紹,由于鵪鶉吃的是高蛋白飼料,其排泄的糞便中也含有大量蛋白質,可制成有機肥用于種植蔬菜、水果等。“我們每5天清理一次大棚,每次可收集1000包鵪鶉糞便,銷售給上海、江蘇等地的果蔬種植基地。”
鵪鶉生性膽小,容易產生應激反應,養殖并非易事。為了給鵪鶉創造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大棚內安裝了24小時音樂播放系統,防止因下雨打雷,或工人在撿蛋和清掃籠架時,鵪鶉出現應激反應影響正常進食和產蛋效率。
鵪鶉對溫度也十分敏感,適宜的溫度是其健康生長和高產的關鍵。大棚一側安裝了大型負壓風機,另一側安裝了水簾,在炎熱的夏季,負壓風機和水簾協同工作,將外界的空氣引入,經過水簾的降溫處理后,再送入大棚。“一個大棚裝有6個負壓風機,7秒鐘就可實現大棚換氣,并將溫度保持在24℃至28℃,涼爽舒適。”樓俊胖說。
目前,全市共有4家鵪鶉養殖場,年存欄共計140萬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養殖過程中,疫病防控至關重要,一旦爆發疫病往往會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了幫助養殖戶有效應對這一問題,市農業農村局實行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先打后補”政策,符合相關條件的養殖場先自主采購強制免疫疫苗、自行開展強制免疫和免疫抗體檢測,經有關部門審核確定后,給予其同期政府招標采購疫苗等值的經費補助。“有了疫苗補助,我們養殖也放心多了。”樓俊胖說。
東陽市融媒體中心丨記者 杜超君
編輯:劉海杰
二審:董之震
終審:陳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