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食用菌種植的“空檔期”,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安徽雷氏菌業公司另辟蹊徑,發展“毛木耳”特色產業,通過采取“村集體+龍頭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讓小小的“黑色精靈”成為引領村民走上康莊大道的“致富傘”。
炎炎夏日,走進位于長河岸邊的晉熙鎮晉湖村雷氏菌業光伏木耳基地,只見一派繁忙景象,十幾位村民正在準備一份發往山東的毛木耳訂單,加緊采摘“毛木耳”。與傳統食用菌不同,毛木耳具有耐高溫、易管理的優勢,個頭飽滿肥大,從六月初可以一直生產到八月初,有效補充了夏季不能種植食用菌的短板,填補了消費市場的一個空白。
“通過在大棚內安裝的噴灌系統,精準調控溫濕度,并采用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運營模式,既保障了毛木耳品質,又降低了農戶的種植風險。” 該基地技術負責人雷霆告訴記者。
“毛木耳最佳生長溫度是25℃-32℃,在光伏下面種植毛木耳,正好擋住夏日炙熱的陽光,降低了大棚內過高的溫度。在技術方面,我們與省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了密切合作,為農戶提供技術保障。”
從空中俯瞰,占地118畝的光伏基地宛如一塊巨大的發光寶石,鑲嵌在日夜流淌的長河之畔。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先行示范的20畝大棚“毛木耳”,就好像一個隱藏在光伏之下的“黑金寶藏庫”,不僅正逐漸引領著一個“致富特色產業”的發展方向,也跨越實現了往昔常態式的“漁光互補”“花光互補”向“耳光互補”的轉變。
冒著熱汗,記者跟隨基地負責人王姿娥在大棚里也現場體驗了一下采摘的樂趣,聽聽王總細細介紹毛木耳種植的一些特性。看著每一個大棚里近萬個菌棒披上滿身耳掛,在陽光的反照下,透著絲絲金光,十分耀眼。尤其是整天在基地勞動的村民,個個汗流浹背,濕透了衣衫,曬黑了肌膚,她們嫻熟的采摘技術,一天收獲4000多斤鮮耳,那一個個黝黑的臉龐綻放出豐收喜悅的幸福笑容。
據了解,基地在采摘的高峰期,用工超過50人以上,長期用工的也達到15人左右,村民殷翠云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以前沒有什么手藝,技術是公司教給我們的,每月還能領兩、三千塊錢的工資,我很滿意。”殷翠云高興地說。
74歲王大叔的家就在基地附近楊屋組,公司請他負責基地日常的看管,幫忙做些開關滴灌、設備整理等基礎工作,每個月都有1500元的務工收入保障,可謂做到了公司與村民一舉兩得。
為力求合作雙贏,該企業還積極創新“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除提供務工崗位以外,還鼓勵農戶以土地入股、參與種植等方式共享產業紅利。據測算,一個生長期毛木耳可以采摘4茬,成熟后每個大棚產值超過10萬元,預計帶動村集體增收超過20萬元,戶均年增收5000元,本季可實現產值近50萬元。
“毛木耳具有耐高溫的特性,也填補了夏季食用菌的空檔期。目前,公司積極探索‘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合作模式,與五個縣市區、二十個村達成了合作協議,受益農戶超過四百戶。”該基地負責人王姿娥告訴記者。(劉 輝 吳陽金 詹 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