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王永勝
通訊員 付海洋 羅思夢 鄒桑蓬
7月7日,湖北黃岡市黃州區陶店鄉幸福村,孫夢坐在魚池邊發了一個朋友圈:88小時,8萬多尾鱖魚苗售罄。
孫夢,人如其名,一直行走在追夢的路上。從一個好學生,跳出農門進入大學;畢業后進入銀行,成為部門經理;告別都市,返回鄉村,孵化魚苗,帶領村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前行。
一尾尾魚苗,承載著幸福村的希望
孫夢和湖北生物科技職業學院水產養殖專業的實習生查看魚苗
1963年,大別山下的幸福村修建了幸福水庫,水庫庫容七百多萬立方米,每年5-7月水溫穩定在22-28℃,是孵化魚苗的天然溫床。
1965年,幸福村開始孵化魚苗,孫夢的爺爺是這里第一批漁民。他們用“木桶竹篩”的土法孵化魚苗。他們感受了第一批魚苗破卵而出的欣喜,寫下了“楚天魚苗孵化第一村”的序章。
無人機視角下的魚苗孵化基地(黃州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1979年,接力棒交到了父親孫桂文手中。這一代人開始思考如何將魚苗送得更遠,賣得更多的錢。自行車、摩托車穿梭于周邊鄉鎮,拖拉機則載著魚苗駛向環大別山的河南、安徽。信息閉塞、路途顛簸、簡陋的增氧設備,讓每一次遠行都充滿風險。有一次去安徽,價值2000元的魚苗歷經一天多的顛簸,最終連本錢都未能收回——在那個肉包子只需幾毛錢的年代,這是一筆巨大的損失。但正是父輩們車輪上的堅持與汗水,讓幸福村的魚苗在歲月中積淀了寶貴的聲譽。
漁民給魚打催產針
2016年,漁三代孫夢登場。
大別山下的黃岡市黃州火車站,灑下了孫夢無數的離鄉之愁。經歷了六年之后,孫夢調轉方向,回到家鄉。
孫夢大學畢業后,在廣東惠州一家銀行工作,從臨柜員一步步干到信貸部經理。
六年后,這位“漁三代”決定繼承父母衣缽,回鄉孵化魚苗。
身份的轉換,象征著產業新路的開啟。孫夢敏銳地擁抱時代浪潮:利用一畝田、惠農網、魚大大等網絡平臺拓寬銷售渠道,精準發布魚苗品種與供應信息;同時在漁民中倡導,積極尋求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漁民撈出水花
每年5月到7月,是幸福村魚苗孵化基地的黃金季,也是“戰斗季”。外人眼中“干3個月,玩9個月”的戲言,背后是孫夢和漁民們每天僅約3小時的睡眠。深夜的孵化基地恰似一個沒有煙火的夜市。燈火通明,充氧聲、流水聲、人語聲交織,上演著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流程環環相扣:拉種魚、打催產針、清洗孵化缸、擠卵、觀察、售賣...每一個環節都需精準把握。例如,打過第二針催產針的種魚在池中轉圈時,必須迅速抓捕擠卵,否則十分鐘后魚卵盡撒池中,前功盡棄。魚苗分為水花和夏花,假如水花是嬰兒,那么夏花就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魚卵入缸5天破卵成水花,需在三天內售罄,否則轉入土塘10-20天后成為夏花再售。這份對時機的苛刻要求,是對體力和經驗的雙重考驗。
湖北生物科技職業學院水產養殖專業的實習生查看魚苗
汗水澆灌出碩果。孫夢和村兩委班子及鄉親們的奮斗,正推動幸福村魚苗產業邁向現代化與規模化。2015年成立的專業合作社整合了121戶社員的力量。
產業興旺帶動百業繁榮:捕撈隊、運輸隊、餐飲等下游產業提供了大量就業;每年魚苗“打飛的”飛往全國的航空運輸費用近200萬元,基地銷售收入在4000萬元的基礎上穩步增長。
漁民清除孵化缸濾網上的雜質
2021年,幸福村魚苗孵化基地與國融公司共建農業科技公司,2024年掛牌“湖北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引入華中農業大學等頂尖科研力量,推動繁育品種從傳統四大家魚擴展至鱖魚、黃顙魚、鱸魚、翹嘴紅鲌等高附加值名特優品種達20余個,2024年年產魚苗突破200億尾。孵化池旁,新建的鋼梁結構車間蓄勢待發,將在專家指導下專攻名優魚種的孵化——四大家魚是基本款,名優魚是主打款。
轉運種魚
2025年新建的電商中心與淡水魚博物館,將線上銷售與文旅體驗深度融合,開辟新增長點。如今,幸福村正對標省級、國家級水產良種場,向“智慧工廠”轉型。
售賣魚苗
從爺爺的“木桶竹篩”土法孵化,到父親的“車輪闖市場”,再到孫夢的“指尖連天下”與“科技育種芯”,幸福村魚苗產業以“水庫資源+人才傳承+科技創新”的模式,勾勒出一條清晰的鄉村產業振興路徑。站在孵化池邊,望著網箱里細細密密的魚苗,孫夢的欣喜溢于言表,他深情地說:“魚兒就像我的孩子,我可以聽見它的呼吸。”
(除署名外,本組圖片由極目新聞記者王永勝攝)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