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巴彥淖爾7月7日電 題:牧鞭換鋤頭 土專家+新農人繪就河套新圖景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曾經,這里的牧民迎著朝陽放羊,伴著晚霞歸家。如今,他們放下牧鞭,拿起鋤頭,在千畝丹參田里播種新的希望。而一支“土專家 + 新農人” 的人才隊伍,正為這場轉型裝上“動力引擎”。
圖為種植戶查看丹參長勢情況。 王澤浩 攝
放下牧鞭種丹參
盛夏時節,烏拉特前旗查干哈達嘎查的千畝丹參種植基地迎來盛花期,成片的丹參植株挺拔,紫色小花綴滿枝頭,微風拂過泛起層層花浪,連綿的紫色花海與遠山、田野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生動的“富春山居圖”。種植戶朝格圖正穿梭田間進行管護,一派產業興、鄉村美的景象。
朝格圖告訴記者,當初面對產業轉型需求,牧民們主動求變,與合作社、文旅投企業聯合試種千畝丹參,探索出一條“特色種植+農文旅”的產業融合發展新路。
“丹參花開得越旺,意味著地下根莖長得越好?!背駡D介紹,這片千畝基地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引進優質丹參品種,通過滴灌技術和有機種植標準管理,與外地企業簽訂訂單?!暗⒒芨?茬,畝產在600斤左右,收入預計2000元。到10月份,鮮根畝產5000斤,按當前市場價計算,畝均效益超15000元,是傳統農作物的10倍以上。”
作為河套平原與陰山山脈交會的生態寶地,烏拉特前旗依托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發展中藥材特色種植,通過規?;嚪N千畝丹參取得階段性成功,并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加速建設“草原藥谷”,走出一條鄉村振興與產業升級協同發展的融合新路徑。
“如果咱們前期這一千畝實驗成功的話,我們將擴大種植面積,并建立屬于烏拉特前旗自己的中藥材交易市場,同時我們也對接了外面的企業,后續將進行深加工,讓農牧民們種出來的東西不愁賣?!睘趵厍捌旌赍肺穆猛顿Y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宇飛說。
圖為張婷在大棚內進行直播。 楊慧 攝
從“直播間”到“田間課堂”
在先鋒鎮的電商直播間里,農學研究生張婷舉著枸杞對著鏡頭吆喝:“家人們看過來,咱烏拉特前旗的枸杞,日照足、糖分高,泡水喝甜得很。”屏幕上彈幕翻飛,后臺訂單叮咚作響。
這個返鄉創業的姑娘帶著“逐夢”團隊,讓當地的枸杞、糯玉米成了“網紅貨”?!艾F在手機是‘新農具’,直播間是‘新牧場’,年輕人在家門口也能闖出路?!睆堟谜f。
另一邊,果農郭強的溫室大棚里,烏拉特前旗職業中專教師劉俊清正帶著學生做實驗。“劉老師教的生物防治法,每畝至少少用30毫升農藥,果子賣相好,還能進超市高端貨架?!惫鶑娬f。
像劉俊清這樣的“土專家”,烏拉特前旗有120多位,他們走村入戶辦“田間課堂”,把滴灌技術、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招數送進地頭。
圖為千畝丹參長勢喜人。 趙靖 攝
從“引鳳來”到“留得住”
近年來,烏拉特前旗算清了“人才賬”,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通過搭建“田間課堂”“農民夜?!薄皠摌I孵化站”等平臺,累計培養高素質農牧民3664人。同時,當地聚焦主導產業,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60余項,顯著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成功打造6個全國名特優品牌,實現科技成果“長在地里、裝在兜里”。
“現在不管是種丹參、搞養殖,還是做電商,都有‘明白人’領著干?!睘趵厍捌炱煳M織部副部長韓麗芳表示,如今,“專家引領+青年賦能+能人接力”的人才模式日益成熟,一批批“科技達人”“致富能手”活躍在廣袤鄉村。
為吸引并留住人才,當地還實施“鴻雁人才”回引計劃,為行政事業單位引進人才20余名。同時,當地整合金融、醫療、教育等資源,在政數局打造“數據才智人才服務平臺”,實現戶口遷移、子女入學、健康體檢等事項“指尖辦”,以“數據多跑路”換“人才少跑腿”,構建全鏈條服務體系。
夕陽西下,丹參花海染上金邊,朝格圖開著電動三輪車往家趕,車斗里裝著剛采的丹參花。遠處,張婷的直播間還亮著燈,劉俊清的“田間課堂”仍有農戶圍著請教。這片土地上,紫色的丹參成了“鐵桿莊稼”,而人才像種子一樣扎進泥土,正長出鄉村振興的新圖景。(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