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巴宜區以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為抓手,探索藏紅花生態化種植、鏈條化運營、融合化聯結模式,支持本地企業拓展國外市場,加大農特產品出境力度,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生態化種植模式——
讓藏紅花成為“高原花”
藏紅花,被譽為“紅色黃金”“植物軟黃金”,原產于地中海沿岸,藥用價值極高。林芝天旺農牧產品有限公司以種源優化強培育,以種植基地增量產,不斷探索讓藏紅花真正成為“高原花”。
針對藏紅花對生長環境要求嚴苛的特性,該公司從西班牙引進種球開啟本土化種植,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上海中醫藥大學創新中藥研究院開展種球適應性研究,成功培育出適宜高原環境的種球,種球開花率從最初的40%提升至95%。
剛開始,一個鱗球莖只開一朵花,還有45%不開花。經過多年改進,目前已能達到100%開花,每個鱗球莖能開4到9朵花。
該公司負責人陳兵雄介紹,藏紅花,其實是紫色花朵中雌蕊花柱的柱頭。一朵藏紅花一般只有3根細細的柱頭,且僅能人工輕取。每根柱頭只有2厘米長,每采集100朵左右的鮮花僅能得到1克左右柱頭,因此十分珍貴。
如何提高產量?除了提升藏紅花鱗球莖的本土適應性外,就是擴大種植面積。該公司針對“海拔高、溫差大、日照強”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打造了1000平方米的藏紅花種植基地,實時采集分析、精準調控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數據,為藏紅花生長提供了最佳生長環境。2024年,該公司生產的藏紅花系列產品產量達160公斤。
鏈條化運營模式——
讓藏紅花成為“黃金花”
“除了傳統的用藏紅花雌蕊花柱的柱頭曬干制成的產品,我們還開發了‘藏紅花原朵花’。沒有完全展開的花骨朵,我們把它整朵采摘下來之后迅速烘干,制成‘藏紅花原朵花’。”巴宜區米瑞鄉姆多村藏紅花種植基地工作人員陳宜紅介紹道。
林芝天旺農牧產品有限公司圍繞藏紅花全生命周期,深度挖掘產業價值,投資建設現代化加工車間,引進低溫萃取、凍干鎖鮮等先進技術,以精深加工提升藏紅花價值。公司生產的“藏紅花原朵花”憑借其卓越品質,2024年銷售額突破260萬元。
同時,該公司還大力拓展藏紅花產品種類,開發藏紅花茶、精油、浸膏等高附加值產品8種,充分挖掘藏紅花的醫用價值和保健功能。
為打響“雪域金蕊”品牌,該公司積極參加國內外農特產品展銷會,成功吸引東南亞、中東、北美等國際市場的關注。今年,第一批重達 2千克、價值25.64萬元的藏紅花經拉薩海關所屬林芝海關檢驗檢疫合格后成功出口至加拿大,實現西藏藏紅花首次出口。
融合化聯結模式——
讓藏紅花成為“致富花”
“附近群眾一般種植玉米,一年一季。每年11月到次年5月,土地處于閑置狀態。而這段閑置時間藏紅花正好需要入地繁育。”陳宜紅說。
基地通過土地租賃等方式,充分利用農牧民群眾閑置的玉米田繁育藏紅花的鱗球莖。“我們給農牧民保底,免費提供種球和技術,即使繁育種球失敗,也給他們一畝地2000元的費用。”基地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道。
2018年,在巴宜區政府的支持下,推出了“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統一組織農牧民出土地和勞動力,基地出種球和技術,共同種植藏紅花,既解決了種植發展用地問題,又增加了農牧民的收入。
同時,基地組建專業技術服務團隊,年均開展種植技術培訓10余場次,培訓農戶超30人次,為藏紅花采摘、種植、收獲提供技術支持,帶動周邊群眾深度參與產業發展。包括房租、地租、臨時工等,基地每年可給姆多村帶來30萬元的收入。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2025年,基地已為農戶發放土地租金16萬元,發放勞動工資14萬元,帶動群眾在家門口同種“致富花”,共走致富路。(謝筱純 王珊 劉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