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東西真難吃!
太好了,帶回去送領導!
如果你愛一個人,出游的時候記得給他帶一份當地特產;如果你恨一個人,出游的時候千萬別忘了給他帶一份當地特產!
“求北京/湖南/四川/廣西……又便宜又難吃的特產帶給領導”。最近各大網絡平臺上出現了許多類似的求助帖,窩囊打工人終于從苦中作樂切換到了苦中作妖。
各地網友“見賢思齊”,紛紛祭出看家特產:景區賣的京八件點心,噎得人脖子抻出二里地;廣西水晶包是“肥肉+白糖”餡,把肥膩寫在了臉上;美食大省廣東都不能幸免,硬到可以“掟死狗”的炒米餅能崩掉領導的門牙;川渝“哈兒果”色素香精爆表,騙了不知道多少游客,也是完美的選擇。
京八件、哈兒果、炒米餅。 圖/視覺中國、圖蟲·創意
打工人的互助終于還是變成了一場美食文化苦旅。我們堂堂美食大國,到底還有多少讓人想起來就搖頭的地方特產?
為什么不同的特產能做到統一的齁甜?
各地推選的難吃特產,出鏡率最高的就是甜食,往死里甜、甜到發齁、甜到看一眼都想打胰島素的那種甜食。老祖宗們吃到糖確實不容易,逮住機會就要吃回本,現代人整天坐在辦公室,水果奶茶甜點伺候著,相同劑量的糖分已然無福消受,這是不是也算一種憶苦飯?
在南方的許多省份,冬瓜、姜、桔子、馬蹄、蓮藕,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都被拿來糖漬。原本鮮靈的蔬果失去水分,掛滿糖霜,僅僅看一眼就覺得想喝水。小時候不懂事,看見冬瓜糖裹著糖衣,晶瑩剔透的,就拿起來放嘴里,入口才發現甜到發齁,于是冬瓜糖順利成為“童年噩夢”。
冬瓜糖做餡料還行,不適合空口吃。 圖/視覺中國
如果還有比純甜更致命的,那么一定是糖油“混合雙打”。
山西的聞喜煮餅,是一種“三糖會審”的食物。和面要加入飴糖、紅糖,餡料里有白糖和蜂蜜,炸制之后還要浸泡在白糖和蜂蜜熬成的糖漿中。聞喜煮餅曾是很入流的點心,魯迅在小說中寫主人公去看友人時“提著兩包聞喜名產的煮餅”,一看題目——《孤獨者》。拿這種“糖衣核彈”送人,很難不孤獨。
聞喜煮餅,完美的糖油混合物標本。 圖/亭亭子珂
蜜三刀、羊角蜜、云南陸良麻衣馓子,都是炸制的糖油混合物,看一眼泛著油光,咬一口滿嘴蜜糖,吃兩塊就能讓胰腺完成全年的胰島素KPI。
蜜三刀要掛上一層亮亮的糖衣。 圖/視覺中國
如果油以更原始的肥肉粒形態出現,殺傷力還要再上一個量級。廣州雞仔餅、陜西水晶餅、廣西水晶包、福建禮餅、潮州朥餅等等地方特產,餡料都有“肥肉(豬油)+糖”的組合出現,有的還加入甜食界臭名昭著的青紅絲和五仁餡,吃下去打嗝都能反出油味,幫人從0到1實現“三高”。
雞仔餅咸中帶甜,口碑也是兩極分化。 圖/視覺中國
山西的孟封餅和太谷餅,還有內蒙古的豐鎮月餅同樣糖油混合,沒有五花八門的餡料,卻被網友們評論說難吃得獨辟蹊徑。這幾種點心要用到胡麻油,也就是亞麻籽油,有一種特殊味道,沒吃過的人會覺得是一種變質的怪味,如果餅保存不當而變干,那更是難以下咽。
太谷餅口感酥軟,曾經也是皇家貢品。 圖/悶一口醋
既然是當地特產,多半都有一套傳承百年,甚至幾百年的制作工藝和配方,其中有的部分已經與現代人的口味差距甚遠,甜度就是一項重要的指標。糖曾經是奢侈品,是身份的象征,那些極甜的特產不少都是御前貢品,而現代人控糖還來不及。人的口味已經改變,固守傳統配方的地方特產會讓人覺得難吃也并不奇怪。
不過,各地已經在改進口味這件事上百花齊放,“放棄治療”的放。陜西人搞出油潑辣子酸奶,還有花椒酸奶和花椒啤酒。濟南人研制成功把子肉酸奶,天津人不甘落后,拿出煎餅果子味牛奶。北京的炸雞蘸豆汁兒醬你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那不妨試試重慶人的麻辣冰淇淋。
創新口味,你選哪一種? 攝影/王小偶、嚴肅、momo、視覺中國
BOSS直噎
打工人伴手禮賽道領軍者
多年以后,面對N+1,我將會回想起同事帶我去見識領導被綠豆糕噎得翻白眼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綠豆糕如果太干,那和吃土塊也沒區別。 圖/視覺中國
云片糕、綠豆糕、馬蹄糕,各種用淀粉壓制出來的點心充斥著全國各地的景區特產店,有的還做成“XX八寶”“XX八件”之類的禮盒,價格不同,包裝各異,唯獨在干噎上一拍即合,臨床醫學意義上的令人窒息。
云片糕不獨屬于某一地,是在很多地方都能見到的點心,追求的是中國人最偏愛的口感——入口即化。傳統云片糕制作很精細,所用的糯米粉要隔年,去其火性,再與砂糖、豬油揉制成型,大刀切片,每片可薄至1毫米。云片糕還可加入桂花、核桃、芝麻等等配料,增色提香,甚至還有的老字號能在云片糕上印人物圖像。作家豐子愷非常愛吃云片糕,在上海時每個月買糕要花掉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放到現在,如果是一個月薪一萬的人拿出同等比例的錢,每天大約能喝兩杯霸王茶姬。
綠豆糕如果太干,那和吃土塊也沒區別。 圖/視覺中國
如今的預包裝云片糕多半只剩下干噎和傻甜,先糊嘴,再糊嗓子,喝口水好不容易送下去,果葡糖漿就甜得人開始反酸。類似云片糕的特產,各地還有不少,比如江蘇的阜寧大糕,天津的楊村糕干,如果是加入各種廉價果干、青紅絲的版本,那么最適合饋贈親(chou)朋(ren)。
有多少人不喜歡青紅絲? 圖/視覺中國
干噎這個賽道競爭很激烈。東北大列巴咬著硬,嚼著酸,吃著噎,絕對是“一吃一個不吱聲”。嚼著這東西是真的“吱”不出來。太行山一帶的酸棗面,做得像磚頭,里面還有沙子一樣的酸棗核顆粒,掰一塊放嘴里,比大列巴還噎、還酸,整得人脖子上兩根大筋暴起,跟傘蜥似的。我知道這東西有益健康,但是能不能不要寫“開袋即食”?
大列巴適合配湯、配菜吃。 攝影/劉松濤
網友們還說:吃北京茯苓餅像吃被膠粘住的紙,吃揚州牛皮糖和山東高粱飴像嚼褲腰帶,吃湖北的黃石港餅像吃石頭,吃寧波黃泥螺稍不注意就是一嘴沙子……在口感這方面,總能找到一樣特產精準制造雷點。
茯苓餅的缺點之一是很容易粘在上牙膛上。 圖/視覺中國
更讓人一言難盡的是景區特產刺客。重慶的人流密集處,總能看到一種果子在出售,色彩看起來比洪崖洞的夜景還艷麗。商販會告訴你這是當地特產,有“香梅”“金西梅”“金香果”等等各種名字,其實就是香精和色素泡出來的小毛桃或李子,說是果脯可能都是夸它。這種“水果”專門賣給不明真相的“哈兒”(傻瓜),所以這果子就被叫做“哈兒果”。看熱鬧不嫌事大的重慶人還為它編了一段rap:“哈兒果,哈兒果,哈兒吃了考大學(xuo)!老太婆吃了開摩托!”(單押X4)
茯苓餅的缺點之一是很容易粘在上牙膛上。 圖/視覺中國
有的特產,在當地吃是很好的,可千萬不要動買方便包裝產品的心思。北京烤鴨、南京鹽水鴨、武漢熱干面、河南胡辣湯,都是當地必打卡的名吃,可是一旦裝進塑料包裝,那就跟人丟了魂兒似的。這種“巫術”大概只有北京豆汁兒免疫。
其實網友每推薦一種難吃的特產,下面都有人留言說“這個挺好吃的啊!”這也是這些特產依然留存至今的原因。每個人對“好吃”的定義都不一樣,每個地域,乃至每個時代,也是如此。今天部分人嫌棄的難吃特產,之所以能夠成為特產,在過去某個時段總會有讓其脫穎而出的優勢。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風物的追求更加多元,不再僅僅局限于嘗鮮,也有了對于健康、口味、工藝等等多方位體驗的要求。每個人的口味都值得尊重,網友的吐槽也只是期待體驗到更健康、更可口的地方名吃。正如有的特產已經推出低糖或者代糖版本,主動適應人們口味的變化,滿足多元需求,或許是傳統特產保持市場活力的最佳方式。
你愛吃的就是最好吃的。 攝影/李彬
文 | 伊森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首圖 | 視覺中國
封圖 | 視覺中國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