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近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時隔多日現身德黑蘭伊瑪目霍梅尼清真寺,出現在一場宗教儀式中。這是他自6月24日伊朗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以來,首次親自出席公開活動。國家電視臺播出的畫面中,哈梅內伊神情凝重地向信眾致意,場下民眾高舉拳頭高呼“我們愿為領袖流盡鮮血”,仿佛這不是一場停火后的慰撫,而是另一場“圣戰”號角的回音。
這場露面看似是一場宗教儀式,但在中東的語境下,每一次宗教露面都不只是宗教行為,而是政治宣示,更是戰略信號。哈梅內伊沒有講話,留給外界的是沉默的姿態和群情激昂的支持者。對外,這是一次信息釋放:伊朗的“停火”并非“投降”;對內,這是一次情緒維系:“革命”遠未結束。12天戰爭的終結仿佛只是一個戰術間歇,所有人都清楚,火藥味并未散盡。
問題是,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到底是誰發起、誰受益,又是誰在為“停火”買單?以色列宣稱動武是為了阻止伊朗獲取核武,伊朗則表示是為了打擊猶太復國主義擴張行徑。這場言語與導彈并行的對抗中,西方的沉默尤其刺眼。拜登政府在“調解”與“制裁”之間反復橫跳,美軍中東基地悄然戒備升級,卻對以軍空襲未作實質回應。歐洲則更像事后諸葛,指責暴力升級,卻早在事發之前對伊朗的孤立政策早已筑成高墻。眼下停火協議表面穩固,背后卻是美以戰略共識與伊朗代理人網絡之間一場深層博弈的暫停鍵。
哈梅內伊的重新露面,標志著伊朗戰略節奏再次轉換。先是12天高密度火力展示,釋放伊朗具備多點作戰與信息戰協同的能力,后是突然接受停火,展現伊朗“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成熟。而今再度出現在伊瑪目霍梅尼清真寺,則是將這一局延伸至更深的“革命正當性”敘事之中。在伊斯蘭革命神權結構中,哈梅內伊不只是領袖,更是國家合法性的化身。他的每一次出場,都是對伊朗政體穩定性的自我再確認。
與此同時,德黑蘭街頭的“高呼愿為領袖獻血”,不只是宗教情緒的自然爆發,更是國家宣傳機器對群眾動員能力的一次測試。人群中誰是自愿、誰是被組織?這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伊朗正在向全世界展示,即使遭遇戰爭、制裁和孤立,它的統治體系依然牢不可破。這是對外界所有“伊朗將被打垮”論調的一次無聲反擊。
而以色列方面,自稱“戰爭達成戰略目標”,卻在國際輿論場上并未贏得預期掌聲。內塔尼亞胡政府在國內飽受極右翼制約,對外面對伊朗未能造成實質打擊,反倒激發了什葉派軸心國家的空前團結。哈馬斯在加沙戰事未平,黎巴嫩真主黨躍躍欲試,也門胡塞武裝繼續發射導彈,美國不得不增加對紅海的海軍部署,這些都說明,以色列點燃的火并未熄滅,只是燃燒方向改變。
哈梅內伊這次露面也暴露了伊朗政體面對“去領袖化”的長期風險。他在停火期間僅以錄像講話形式露面,引發外界猜測健康狀況及權力運作機制是否出現調整。而此次親自現身,既是消除不安定傳聞的必要舉措,也是重新凝聚內部士氣的手段。但這也恰恰映射出伊朗權力結構的高度依賴個人穩定性的現實困境。一旦哈梅內伊缺位,其接班安排是否平穩,將直接影響整個地區格局。而此時美國與以色列是否會趁機插手“接班”進程,則成為未來各方較量的另一重暗線。
必須指出的是,當前這場停火背后的真正推手并不是中東國家自身的戰略理性,而是大國的博弈權衡。華盛頓不希望在總統大選前引發更大規模沖突,北京則在中東推動自身外交擴張項目,希望避免地緣動蕩影響“一帶一路”相關項目。莫斯科則巴不得美國分心,將視線從烏克蘭轉移至中東。這三大勢力沒有明確統一立場,但對“暫緩升級”有著共同需求。這才是真正迫使伊以雙方暫時“息火”的外部杠桿。
因此,這場戰爭的停火不是“和平的勝利”,更像是“算計的中場”。伊朗將繼續增強地區代理人網絡,以色列不會停止情報滲透與精確打擊,美國仍將維持模糊戰略以避免全面卷入,而中俄則在多邊外交中尋找突破機會。這場看似已經落幕的對抗,其實只是“下一階段”的前戲。
哈梅內伊的“回歸”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完成的。他并未說話,但其出現本身就足夠說明一切:革命未竟,對抗未止。伊朗不會在這場“短暫的和平”中自廢武功,以色列也不會真正放棄對伊“壓制性先發”的戰略優先級。所有人都知道,“停火”不是“和解”,“沉默”不是“認輸”。這是一場短暫停頓的棋局,而下一步落子,只會更兇險,更激烈,更不可預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