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LO HOME ∣ ISSUE 357
這兩年,買房的邏輯發生了巨大變化。變化有多巨大呢?說是中國商品房市場建立以來的最大變化,一點也不算夸張。
伽羅生活的主業是家居產品,而家居產品又跟房子密切相關。我們在一直在跟蹤和更新“買房邏輯”,拋磚引玉,希望能給大家以參考。
1. 買房的邏輯為什么會變?
首先是社會情緒方面。這些年,手里沒錢的人“想通了”:為什么要掏空6個錢包買房、下半輩子累死累活給銀行打工呢?手里有錢的人“想不通”:出生率這么低,我買了房以后誰接盤?
不要小看這種社會情緒。它源自社會的主流敘事,決定了市場參與者的信心。它不是出幾條政策、降一點利率能改變的。
其次是市場層面。過去的四五十年,買房是妥妥的投資行為,買房是為了賺錢;而現在,“房住不炒”可以說已經實現了,買房跟買車、買手機、買衣服一樣,成為消費行為。沖著發家致富買房的人,也有,但絕對不多了。
第三,產品層面。隨著這兩年“好房子”標準的提出、新版《住宅項目規范》的落地,新建住宅的模樣,已經顛覆很多人的認知。
社會情緒的變化、市場的變化,我們平時刷短視頻、看新聞,或者跟房產經紀人聊聊天,都很容易感知。重點說一下產品層面的變化。
2. 現在的新房已經卷到什么程度?
這幾年,新房市場的變化,用"天翻地覆"4個字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真不是故作驚人之語。先看一張圖:▼
圖上的3個戶型圖,都來自真實的樓盤。最上面的房子,跟最下邊的房子,建筑面積相差61平,總價相差一兩百萬,但從各個空間的體量來看,住起來竟然差不多!這是近年來新房市場住宅進化的一個縮影。
① 低容積率時代來了
容積率是一個比值:用小區的總建筑面積,除以用地面積,就得到容積率。
容積率就是錢。去年,臺灣網紅政治人物柯文哲攤上的事,就涉及容積率——檢方指控,柯文哲身為市長,違反法律規定,給開發商京華城過高的容積率。
對于開發商來說,容積率越高,就可以蓋越多的房子、賺越多的錢。比如,一塊10萬平方米的地,容積率定成3,開發商就有30萬平方米的可售面積;容積率定成4,就有40萬平方米的可售面積。
對于政府來說,容積率越高、開發商可售面積越高,那么賣這塊地時,即便樓面價一樣甚至略低點,總價都能更高,土地財政收入更高。
對于購房者來說,容積率越高,說明這塊地上蓋的房子越多、樓棟越密,住的人也就越多。
看到這里你大概明白了。在土地到房子這個鏈條上,只有購房者是不愿意容積率太高的。不過,前些年房子老是漲,購房者的意見沒啥用。
所以前些年我們國家建了很多高容積率、高密度、高樓棟的房子。有的城市,房價相對比較低,開發商就通過高容積率提高貨值。有些小區樓棟間距不足30米,妥妥的"水泥森林",上班高峰期還出現"千人搶電梯"現象。
好在這兩年情況在變化。2022年至2024年,重點城市在售宅地的平均容積率均在2.1左右;自2025年初開始,這一指標持續維持在2.0以下,至2025年4月,已降至1.94。
此外,新版的《住宅項目規范》,把住宅建筑分為五類:低層(1-3層),多層1類(4-6層),多層2類(7-9層),高層1類(10-17層),多層2類(18-26層)。26層以上,已不在冊。也就是說,以后再也不會有新建的超高層住宅了。
數字是枯燥的,直接說結論:高容積率、高密度的樓盤將逐漸減少,超高層住宅將全面退出新房市場。
② 得房率,一個比一個夸張
得房率也是一個比值:套內面積(房屋內實際可使用的面積,在新房購房合同或者二手房房本上均有明確數字體現),除以建筑面積(一般也是銷售面積)。
而建筑面積,是在套內面積基礎上加上公攤面積。所以一般來說,高層住宅因為電梯、消防通道等公攤大,得房率都比較低。
但如果開發商愿意在陽臺、飄窗、“空中花園”等地方做一些文章,多弄一些“贈送面積”,那么得房率一下就拉起來了。
前些年,國內商品房的得房率通常在70%-90%之間。現在房子不好賣了,開發商有充足的動力折騰。
先看數據:截至2024年6月末,全國主要城市得房率超過100%的項目已經超過70個。
再看一些得房率堪稱“喪心病狂”的戶型圖吧,都是市場上的真實項目:
北京某樓盤戶型圖,得房率約98%
西安某樓盤戶型圖,得房率138%
廣州某樓盤戶型圖,得房率約148%
成都某樓盤戶型圖,得房率約166%
③ 居住舒適度被放在首要位置
“好房子”,就是低容積率、高得房率、居住舒適度更強的房子。我們具體能夠在什么方面感受到提升呢?舉幾個例子:▼
■ 層高
新版《住宅項目規范》明確,新建住宅建筑層高不低于3米,較原有標準增加20厘米。這個調整不僅讓居住者的空間感受更好,還方便了新風系統、中央空調、地暖、隔音材料的安裝,采光和通風也會改善。
■ 隔音
新版規范提高了臥室、起居室與相鄰房間之間墻、樓板的隔聲要求,提高了建筑外窗的隔聲標準。另外,還首次以強制性國家標準形式,升級了住宅的保溫、隔熱、通風要求。
■ 陽臺
你敢信?連戶型最落后的北京,新房都有陽臺了!而且全國很多地方已經明確,對于達到要求的封閉式陽臺,按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算容積率,同時還放寬了開敞陽臺的進深尺寸、面積占比。這有助于推動"大陽臺""空中花園"等設計,提高了得房率,還創造了更通透、實用的空間。
■ 客廳
面寬大、進深短的“大橫廳”,已經成為新建商品房的主流設計。這種大橫廳看起來開闊,用起來靈活,傳統的豎廳在它面前顯得非常壓抑、采光面也小。
■ 公區
這兩年新建的樓盤,公區也特別卷,比如:豪氣的小區大門、超大會所、星空頂車庫、石材+鋁板的外立面、大面積石材的裝修……
3、新房不僅互相卷,還開始卷二手房了
現在市面上有兩種新房:一種是“好房子”之前的,一種是之后的。
“好房子”之前的新房,處境極為尷尬。買這樣的房子,就等于1949年加入國軍。因此,為了跟上時代,有的開發商,只好玩起了騷操作:把已經開盤的項目,重新報規、修改產品。怎么改呢?比如,已經開盤8個月的北京某樓盤,都重新報規,增加了南北陽臺。
這就苦了那些已經蓋得差不多、或者已經蓋好的新房了。比如北京某樓盤,拿地之后捂了20多年,這兩年終于入市。雖然也算是新盤吧,看戶型設計,妥妥的上世紀的產物:大進深、窄面寬,得房率也低。這樣的房子,要跟這兩年才拿地的一眾新盤競爭,談何容易?所以只能降價了。——總不能拆了重新蓋吧?
某樓盤140㎡三居的戶型圖。2025年賣這樣的新房,要么把價格降到位,要么慢慢賣,做時間的朋友
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前些年大家喜歡買周邊有規劃,接二連三有新地拍賣的板塊;現在買這種位置的房子,則要小心未來被多次“背刺”,畢竟,產品只會越做越卷。
比如,北京、上海"好房子"里面有一條,144㎡以上的戶型可在一個房間設置挑高空間,只計算單層容積率,所以"好房子"的層面內還會有不斷的迭代。
新房的產品卷到這種程度,對二手房的打擊很大。現在房地產市場是買方市場。前些年大家買房不在乎產品力,并不代表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好房子。房子這事沒什么高深的學問,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試問:
■ 你房齡20年的108平兩居,如何跟人家剛蓋好的89平三居競爭?
■ 3梯8戶的塔樓,如何跟2梯2戶的板樓競爭?
■ 人車不分流、到處是裸露泥地的老小區,如何跟地庫車位比1:2、園林式綠化的新樓盤競爭?
在層出不窮的“好房子”面前,之前的老房子,就像智能手機面前的諾基亞那么窘迫、尷尬。它們也只能靠著學區之類的附加屬性,勉強續命了。但出生人口變少,“學區續命”將來還會那么靈嗎?
說得難聽一點:二手房本來就應該在住宅置換價值鏈的下游。二手房不好賣,屬于理所當然的價值回歸。
更要命的是,新房不僅產品力領先二手房,價格也開始卷起來了。二手房4萬一平,得房率75%;新房也是4萬一平,得房率90%。你看哪個更劃算?
因此,這兩年出現一個現象:只要片區內有新的住宅項目,這片區的二手房,就該降價了。
4. 新的買房邏輯:如果你還要買房,你該怎么辦?
① 徹底改變認知
伽羅生活的用戶,大多經歷過上一個房地產周期,也就是那個閉著眼睛買房都能賺錢的時代:不需要糾結什么塔樓、板樓,不要考究容積率是5還是3.5,買到就是賺到,倉位越大賺得越多。現在周期變了,可能思想不容易轉過彎來。
為了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請允許我說得極端一點:未來幾年,只有不到5%的房子有投資屬性,能夠幫你賺錢;剩下超過95%的房子,都只具備大宗耐用消費品的價值。
什么是消費品?比如你買了一部新手機,當你激活的時候,這部手機就已經貶值了大幾百塊了;當你換手機的時候,你是不會盼著賣二手賺錢的,頂多出手的時候少賠一點。我們買房子,也得有這樣的覺悟。
② 從真實的居住需求出發
仍然舉一個買手機的例子。前一陣我看到市面上有一款手機,它的拍照功能,在小紅書上好評如潮。我買回來發現,系統用不慣,鏡頭很龐大、持握不便;而且冷靜一想,我并不是喜歡拍照的人。幸好支持7天無理由,我趕緊把它給退了,仍然買了一臺在小紅書上被稱為“老年機”的iPhone。
假如回到十年前,買房子肯定選升值潛力大的,就像當初買手機無腦選iPhone一樣。現在不一樣了,手機市場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房價永遠漲”的美夢則破滅了。投資品的選擇方法很單一,能掙錢就行;消費品的邏輯就比較復雜,因為每個人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也“百花齊放”了。
“好房子”再好,也要適合你才行。如果買了之后發現居住不合適,那單純算資金賬可能淪為純純的虧損“大冤種”。只是因為"好房子""新規""戶型比我的房子迭代了好幾輪"而買房的,可要萬分小心了,好好評估自己家的需求。
比如:臨近退休的朋友,是否必須要住在市中心?其實完全不需要太強的地段,在近郊地鐵口、離大醫院近,是不是也就夠用了?
孩子上小學,有必要住在離學校近的地方,接送方便;孩子上初中、高中,可以自己上學了,或者住校了,那還非得全家人都擠在市區老破小嗎?
我當然不是在鼓吹大家都搬出市區。需求是多元的。很多朋友就喜歡市中心的氛圍,喜歡一下樓就是商場、餐館,這都沒毛病。只要想清楚、不后悔,就可以。
③ 什么樣的房子能保值、或者少貶值?
雖然我說大多數房子會成為消費品,但誰都不會跟錢過不去,大家肯定還是想買那5%的、相對能保值的房子。這些房子有什么特點呢?
首先,所在片區供應少、需求強。供求關系決定價格。想想你賣房時的情況:周邊樓盤的同檔次房子,都是你的競爭對手。如果片區內有很多待開發的住宅用地,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你賣房時,有很多比你的房子新、甚至干脆是新樓盤的新房,跟你爭奪買家。
這方面,必須承認,市中心的房子有一定的優勢。因為市中心經過好幾十年的開發,基本上不太會有新的商品房供地了。供地少,后續新賣地、新規劃、更卷產品背刺的可能性就小,你的房子不會迎來一輪又一輪的內卷。
再從需求層面考慮:市中心的位置,市區各個方位的購房者都不會抗拒;你在市中心的房子,全城市的人甚至外市的人都有可能接盤。這自然會比地緣型的房子(只有某個地方的人會買)更有需求,更具備保值、增值的底氣。
其次,周邊產業強。職住合一、上班近,這種購房需求永遠是堅挺的。更發達的產業,意味著更多的人口、更強的購買力。這幾年北京望京的房子,價格降得厲害,原因就是望京很多互聯網公司不太行了。
第三,產品過得去。房齡不能太老、得房率不能太低,戶型不能太落后,小區不能太破。否則你拿什么跟層出不窮的新產品競爭呢?
第四,總價有門檻。高預算客戶更加挑剔,開發商需要提供更充分購買理由。因此,至少在現階段,無論是新房還是二手房,產品力不差的房子,總價都不會太低。比如北京,這個門檻可能是1000萬左右。
④ “等等黨”永遠贏
如果你買不到那5%的具備投資屬性的房子,那么買房子就相當于買手機。手機有個特點,升級換代特別快,“等等黨”總是能夠買到配置更高的。買房子這事也一樣:再等等,房子會不會越來越便宜,得房率會不會越來越高,產品力會不會越來越好?
即使你不認同這樣的想法,建議你也不要強行對著干。因為它是一種社會情緒,它是無敵的。
總之,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如果不是非換不可,建議還是先等等吧。現在的房子又不是不能住。而且,你的生活中比房子更重要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版權聲明
本文為伽羅生活版權所有,歡迎轉發,如需轉載請聯系后臺,獲得允許后方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