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義勇
“明明知道爸媽很愛我,為什么我還是覺得心里空空的?”
這是我在咨詢室里最常聽到的困惑,甚至在朋友聚會時,也會有人紅著眼圈拋出這個問題。乍一聽像個矛盾的謎題 —— 從小被捧在手心長大,獎狀貼滿墻,生日永遠有蛋糕,可為什么內心深處,總有種不被真正 “看見” 的孤獨感?
想象一下,你像顆帶著獨特基因的小種子,剛落地時,渴望的不過是被陽光溫柔照耀、被雨水耐心滋養。但有些父母,手里早就攥著一張 “完美植物圖鑒”:他們想要一株挺拔的向日葵,卻忘了你或許是株喜陰的蕨類。
還記得小學時,你明明對著數學題兩眼發懵,爸媽卻總說 “我們家孩子肯定是學霸”;你偷偷在筆記本上畫漫畫,換來的卻是 “別搞這些沒用的,快去練鋼琴”。這些瞬間,不是父母不愛你,而是他們愛的,是心里那個 “理想小孩”—— 乖巧懂事、成績優異、特長突出,像個精心設計的提線木偶。
這種 “理想人設” 的養成,藏著隱秘的獎懲機制。當你考了滿分,家里充滿歡聲笑語;一旦沒達到期待,餐桌上就只剩沉默。為了抓住那束愛的光芒,你只能拼命把真實的自己藏進角落,穿上父母期待的 “完美外衣”。就像演員永遠在扮演別人寫好的劇本,再熱烈的掌聲,也暖不了內心的寒。
時間久了,連你自己都差點忘了:那個害怕數學的小女孩、愛畫漫畫的少年,才是真正的你。而被層層掩埋的 “真我”,就像被鎖進閣樓的孩子,日復一日渴望一句 “沒關系,你本來的樣子就很可愛”。
這就是為什么,那些看似幸福的孩子,深夜里卻總被孤獨啃噬。因為最珍貴的愛,從來不是 “你要成為誰”,而是 “你就是你,我也愿意擁抱你”。當 “理想的我” 光芒萬丈,“真實的我” 卻在黑暗里流淚,缺愛的傷口,就這樣悄悄裂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