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5年第10期,關注了“職業教育與縣域振興”這一主題,其中,卷首語《縣域職業教育亟待加強》,作者為劉克勇。
劉克勇是中國職教領域當之無愧的資深專家,作為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此前還曾擔任江蘇省教育廳職教處處長),以他為首申報的《五年貫通“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江蘇實踐》,被評為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作為一名職教領域觀察者,筆者仔細拜讀了《縣域職業教育亟待加強》一文。對于該文的標題,完全贊同;對于文中提到的“三個必須”中的后兩個(必須加快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向縣域布局步伐、必須因地制宜創新縣域職業教育發展路徑與方式),也完全贊同;而且,本人認為,這后兩個“必須”,實際是可以合二為一的,它們才是加強縣域職教、發展縣域職教的“關鍵一招”。
但同時,對于該文中的一些其它表述,尤其是“三個必須”中的第一個(必須強化縣域職業教育載體(縣級職業教育中心)建設),本人不敢茍同,特撰文如下,兼與劉克勇先生商榷(并錄原文)。
一、“今天的中職就是明天的高職”,這個表述準確嗎?
《縣域職業教育亟待加強》一文的開頭,有幾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如:
“地基不牢,地動山搖”
今天的中職就是明天的高職
當下中職的“吸引力”就是未來高職的“生命力”
圖 《縣域職業教育亟待加強》文章截圖
首先,需要明確一下,這里所提到的“中職”,到底是“中等職業教育”?還是“中職學校”?
前者是指職業教育的層次;而后者,是一個單位或機構的統稱;它們之間有關聯,但不能劃等號。
但無論是用哪一個概念,現在說“今天的中職就是明天的高職”,似乎都有些牽強。
眾所周知,自2021年起,全國中職學校(注意,這里統計的是“中職學校”)數量逐年遞減,其中2024年的縮減率達3.14%;中職學校招生規模亦呈加速收縮態勢。
數據來源:202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職院校和招生規模的擴張:
2021年起高職(專科)院校數量持續增長,2023年增速顯著加快,招生規模同步擴大。
數據來源:202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至2024年,全國高職(專科)招生規模已增至567.94萬人,而同年的中職畢業生,為415.55萬人。
圖 202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假設一下,即便是2024年所有的中職畢業生全部都升學,而且,全部都上了高職專科,高職(專科)仍
存在約153.49萬人的招生缺口。
那么,這153.49萬人是從哪里來的?當然是從普通高中啊。
更何況,這一缺口的數字估算,是建立在當年的中職畢業生全部升入高職專科的基礎上,事實只會比這個數字更高。
圖 2024年高職招生與中職畢業規模對比
這一結構性變化至少可以表明,高職的生源已經不完全依賴中職,其關聯性正在呈顯著減弱的趨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何談“今天的中職就是明天的高職”呢?
二、“縣域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中職學校”這三個概念不應混淆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縣域職業教育亟待加強》一文有意無意地混淆了“縣域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中職學校”這三個概念。
“縣域職教”是以區域劃分,可以從縣、地市、省、國家這些維度來進行區隔;
“中職教育”是以層次來劃分,可以有中職、高職專科、職業本科,未來或許還有更高;
而“中職學校”,是個單位或機構概念,它是“中職教育”的載體,但是否是“唯一”的載體?這是個關鍵問題。
在《縣域職業教育亟待加強》一文中,先列舉了“當前縣域職業教育面臨的嚴峻形勢”。
通過借用“縣域經濟”的概念,引出了“縣域職業教育”的概念;繼而,指出“縣域主要是中等職業教育”,然后開始借中職教育近年來的規模萎縮來列舉問題,特別提出了
“校企合作”這一職業教育基本特征在部分中職學校已經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應該說,作者的這句表述是很中肯的,甚至還是很客氣的,只說了“部分中職學校”,并沒有說出是多大一“部分”,事實上,到底有多少中職學校的校企合作“名存實亡”,廣大中職院校的教師應該是非常清楚的,——那應該是相當大的一部分。
圖 《縣域職業教育亟待加強》文章截圖
但在接下來的表述中,“縣域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中職學校”這三個概念就開始混淆了。
比如,文中提到“縣域職業教育的主體是中等職業教育,而中等職業教育在整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縣域職教強,職教體系才能剛”等等,如果用ABCD分別來代替“縣域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中職學校”這四個概念,上面的話可以簡化為:
“A的主體是B,而B在C中處于基礎地位”、“A強,C才能剛”。
然后,作者得出的結論是,居然是——因此,要大力發展D。
圖 《縣域職業教育亟待加強》文章截圖
這里面隱含的核心問題在于:
縣域職教是否只能是中等職業教育?
中等職業教育是否只能由中職學校來辦?
對于這兩個問題,筆者的觀點都是:
當然不是。
縣域職業教育的主體是中等職業教育,這說的是目前,不能代表未來。再過5年,縣域職業教育的主體是高職專科,也未可知。
至于“中等職業教育是否只能中職學校來辦”這個問題,一句“職普融通”就可以回答。不能你總想著去“融通”人家,不允許人家來“融通”你啊。
更為重要的,筆者認為,《縣域職業教育亟待加強》一文中提到的“必須強化縣域職業教育載體建設”的這一建議,也根本不具備現實操作的可行性。
圖 《縣域職業教育亟待加強》文章截圖
無論資源稟賦如何,每一個縣的人力、財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他們既要執行“國家縣中振興行動計劃”,又要“積極發展綜合高中”,如果還要“強化縣級職業教育中心建設”,樣樣都要做,還樣樣都要做好,這恐怕太難了。
三、高職下沉,才是縣域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一招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其核心在于:
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怎樣才能讓人民滿意?
筆者認為,就縣域而言,讓“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就應該是讓優質的高職教育資源“下沉”,用高層次帶動低層次。
或許正因如此,2024年7月,國務院發布《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
推動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下沉縣域中職學校、合作開展一體化辦學
圖 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
山東、浙江、江蘇等經濟發達省份,近年來已率先推動高職資源向縣域覆蓋。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山東、浙江、江蘇三省分別有 59所、47所和 43所高校在縣域舉辦高等教育,對應的縣域校區數量分別為 67個、54個和49個。
圖 山東/浙江/江蘇省高職資源向縣域覆蓋情況
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更是明確提出:
推動有條件地區將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下沉到市縣
圖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
高職資源的下沉,意味著先進課程體系、雙師型教師、實訓條件及產教融合平臺等高層次職業教育要素向縣域延伸覆蓋,從而有效彌補縣域職教資源的短板。
截至2024年12月,全國2844個縣級行政區中,僅有35個擁有縣級政府投資興辦的高職院校,且多數集中于全國百強縣(市、區)。
覆蓋率僅為 1.23%
極低的覆蓋率反映了教育資源在縣級層面的嚴重不足,資源分布的城鄉、區域不平衡問題突出。
圖 縣級政府投資高職院校情況
這從另一側面反映出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向縣域下沉:
具有巨大潛力和廣闊空間。
同時,職業本科“首發!全國83所職業本科(含公示)最全名單及布局深度解析”(點擊閱讀)加速擴容,在客觀上也會對高職專科院校的生源空間形成擠壓效應。
在這種情況下,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向縣域下沉,可以實現:
雙向契合
縣域可以引入優質高職資源,以提升本地職業教育質量、服務產業升級;
高職專科院校可以尋求新的發展空間,以應對職教體系內部層次和人口結構調整帶來的沖擊。
當然,《縣域職業教育亟待加強》一文中,還提到“必須因地制宜創新縣域職業教育發展路徑與方式”,筆者完全同意。
事實上,中國這么大,做任何落地的工作,都離不開“因地制宜”這四個字。
高職下沉,在不同地區的方式方法,肯定應該因地制宜。
但無論怎樣說,要加強縣域職業教育,關鍵一招,必須是高職下沉。
以上均是個人觀點,歡迎批評。
感謝“職教數據挖掘機”提供平臺予以發布。
你認為除了高職下沉之外,還有什么辦法能夠對縣域職教發展有幫助?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聊聊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