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美日印澳四國外長在華盛頓宣布啟動“四方關鍵礦產倡議”,意圖打造“印太稀土聯盟”。就在同一時刻,中國通過修訂《礦產資源法》作出29年來最重大的制度回應。
華盛頓國務院會議室內,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與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外長共同簽署的“四方關鍵礦產倡議”文件墨跡未干,他們誓言要確保關鍵礦產供應鏈“安全與多元化”。四國聯合聲明雖未直接點名中國,卻劍指“過度依賴某一國家的資源供應將損害國家安全”——這個“某一國家”的標簽,貼給誰看誰都明白。
稀土(資料圖)
地球另一端的北京,一套全新法律體系在同一時刻悄然生效?!兜V產資源法》完成了29年來的首次徹底修訂,條文從53條擴充到80條,每一條都被重新打磨。新法專門新增“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的立法目標,將稀土正式列入戰略性礦產資源目錄。這意味著中國對稀土資源的掌控不再是政策調整,而是國家法律層面的剛性制度。
這個四國聯盟還沒邁步,內部裂縫已經清晰可見。就在華盛頓會議開始前48小時,特朗普連續兩次公開敲打日本,指責“日本出口汽車幾百萬輛,卻一輛美車都不進口”,威脅征收30%-35%的高額關稅。日本直接回懟“絕不犧牲農業”。
印度表面上配合美國對中國鋼鐵加征12%關稅,卻明確劃出農業和乳制品兩條“絕不退讓”的紅線。澳大利亞看似溫順,私下卻頻繁與中國互動——當美國放風可能退出奧庫斯核潛艇協議,澳方轉身就悄悄加強了與中國的礦產合作。
中國手里握著的稀土王牌,分量遠超外界想象。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煉產能握在中國手中,92%的精煉產能加上37項獨有提純專利(純度高達99.999%)構筑了難以跨越的技術壁壘。
稀土(資料圖)
今年4月對釤、釓等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后,歐洲氧化鏑價格一度飆升至850美元/公斤,國際市場震動。中國商務部手中還有一張牌:首次向4家磁體制造企業發放出口許可證,明確面向德國大眾等歐洲和越南客戶——美國企業被排除在外。
反制措施不止于此。6月30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歐盟、英國、印尼和韓國不銹鋼產品征收最高103.1%的反傾銷稅,直指這些國家“在與美國談判中出賣中國利益”。打擊稀土走私專項行動同時在深圳部署,海關緊盯偽報瞞報、夾藏走私和“第三國”轉口,香港已查獲25噸走私金屬銻。
四國聯盟想“變”出稀土的算盤,現實中碰到的全是硬釘子。美國MP Materials公司吹噓2025年產量提到1.5萬噸,實際季度產出卡在500噸動彈不得,半成品還得從中國運。澳大利亞有礦沒技術,日本有技術沒礦,印度采礦設備陳舊基礎設施薄弱——四國綁一起也難湊齊一條完整產業鏈。
他們想出的替代方案是去東南亞“挖電子垃圾”提取稀土,可這法子既需要日本技術又依賴國際協作,操作起來遠不如口號響亮。中國稀土集團同一天完成高層大換血,新班子更年輕、更具國際視野。軍用稀土被納入國家戰略儲備,民用部分改由集團專業審批——“軍民分軌”的管理架構首次清晰。這種制度設計讓中國在資源博弈中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出牌”。
稀土(資料圖)
四國稀土聯盟的構想尚未脫離紙面,中國的新礦產法已落地生根。美國Lynas公司在德州的稀土分離廠自2021年獲得國防部3000萬美元資助后,至今仍在審批泥潭中掙扎;而中國稀土集團的“軍民分軌”管控體系已開始高效運轉。
稀土的博弈從來不只是資源的爭奪,更是規則制定權的較量。當四國還在為農業保護和技術短板爭執不休時,中國已用29年磨一劍的法律重修訂下新規則——這場重塑全球供應鏈的較量,勝負手不在于誰喊得更響,而在于誰把根基扎得更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