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發現沒?
那些孩子越優秀的家庭,父母教育孩子反而好像越輕松。
而且你會發現,孩子和家長都很優秀。
即使你去問他們,“如何把孩子教育的這么好?”
或許他們自己都不曾有答案,他們也會覺得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自己好像也沒做什么特別的事。
有時候一句:“孩子可能天生就這么聽話吧”,讓旁人羨慕不已。
但其實孩子的優秀是有跡可循的,我發現優秀孩子的背后,都有著同樣優秀的父母,這3個共性很明顯。
最近,我遇到一位很優秀的媽媽。
這位媽媽是單親二胎媽媽,腦海中或許已經開始想象一個女人的悲慘故事了。
但是她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凄慘”,相反她過得很好,比絕大多人好。
自己開了一個小公司,不說家財萬貫,也是財富自由了。
女兒某重點醫科大學碩博連讀中,兒子省內高考“一本率”超90%的四大重點高中之一。
她允許孩子用自己攢的零花錢買手機,哪怕因為玩手機這個事情會導致發生親子矛盾。
她從來不因為害怕出現問題而一刀切。
在孩子手機被沒收后,需要家長去找老師取手機時,她第一時間配合。
面對孩子給自己找的“麻煩”,打破日常工作節奏,父母多少會有怨言。
但這位媽媽從未指責過孩子半句,連抱怨都不曾有。
而且驅車1個半小時前往學校配合孩子。
甚至孩子早戀,她也不強烈反對,孩子甚至還會主動跟她說自己談戀愛了。
哪怕那個孩子成績比她孩子差很多。
她說:“大家都是這么過來的,而且越反對,情況越差勁。”
她說:“我生孩子下來又不是讓他受苦的。”
越接觸我越發覺得這位媽媽睿智,難怪她兩個孩子都培養的那么優秀,身上的這幾個特征一般家長學不來。
一、情緒穩定
很多時候大家對情緒穩定有一個誤解。
認為情緒穩定的家長=不生氣的家長。
如果你是這么理解情緒穩定,那就大錯特錯了。
情緒穩定≠壓抑情緒。
沒有情緒的人,那更像機器人了。
情緒穩定可以理解為一種心理素質,一種對自我情緒的掌控和調節能力。
用比大喊大叫更平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能快速的從情緒中抽離去理智的解決問題。
二、松弛感
毫不夸張的說,在且焦且躁的信息時代,10個家長身上大概有1個人家長身上能有這種感覺,或則可以說是一種能力。
教育藍皮書有一組數據顯示,78%的中產家庭存在教育過度緊繃現象。
這可能也是為什么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也越來越多孩子出現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
我們的孩子太需要“松弛感”的加持了。
孩子的人生需要指點,但不是指指點點,適當給孩子的“成長留白”,讓孩子感受被允許做自己的快樂。
犯了錯別著急指責,告訴孩子,事情總有解決的辦法,想辦法解決了就好。
少說“你要怎么做”,多問“你覺得要怎么做”,讓孩子有自己思考的過程和能力。
三、尊重孩子,但不是放縱孩子
尊重孩子不是簡單的言聽計從。
是愿意聽孩子說,哪怕一些你不感興趣的小事情;
是認同孩子的感受,哪怕孩子的觀點你不認同,但是你可以承認他的情緒和感受;
是讓孩子參與一些事情的決策,是信任孩子,給予孩子這個年齡一定的自由。
但一定要記住,和自由一起的是對應的責任。
給了孩子年齡相匹配的自由,那這個相應責任也要同樣交由孩子承擔。
人民日報曾有言,我們應當鼓勵孩子去嘗試,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比別人說100遍還印象深刻。
如果只給了自由,卻不讓孩子承擔責任,那就會自由過了火。
英國教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曾說: “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多采用自然教育法,少用人為懲罰。”
孩子犯錯,自然懲罰足矣,人為懲罰只會增加叛逆情緒。
比如:孩子因為玩手機或者看電視錯過了吃飯時間,自然懲罰結果就是餓肚子。
但通常我們會給孩子增加人為懲罰,那就是你不吃飯你周末就不能去游樂場玩。
但其實不吃飯和不去游樂場玩是兩回事。
很多時候,我們總想著給孩子鋪好路,卻忘了。
孩子的路需要自己選、自己走,若父母替孩子掃清一切障礙,這成長的體驗感便是大打折扣了。
父母越松弛,孩子越優秀,父母越穩定,孩子越上進。
歡迎點贊、收藏、評論和轉發。
關注【棠媽】
我們一起成為不焦慮但有智慧的父母,培養有生命力的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