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華文軒)
應對孩子情緒
有效親子溝通
7月5日,愛讀IDO周末閱讀分享會2025年第五期——“如何應對孩子各種情緒與行為,做到有效的親子溝通”活動在KidsWinshare文軒親子書店mini劇場溫情落幕。本次活動由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北京聯合出版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聯合天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光塵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KidsWinshare文軒親子書店聯合承辦,共青團錦江區委員會、錦江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成都市紅領巾閱讀學院共同協辦,為現場家長搭建了一座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溝通橋梁。
活動以“孩子的情緒信號”為切入點,主持人在開場時分享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近年來,學齡期兒童情緒問題發生率逐年攀升,約有68%的家長承認無法準確識別孩子的情緒需求。當屏幕上打出“忽然孩子不笑了”這行字時,現場不少家長露出了感同身受的神情——這正是當下許多家庭面臨的真實困境。
作為《忽然孩子不笑了》的作者,于德志老師結合自己10余年的心理服務經驗,用生動的案例解析了孩子情緒背后的心理邏輯。“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學’時,他們真正想說的可能是‘我在學校感到孤獨’;當孩子摔門而去時,其實是在吶喊‘請看看我的痛苦’。”他特別強調,家長常見的“講道理”“貼標簽”等回應方式,往往會切斷與孩子的情感連接,“有效的溝通始于傾聽,而傾聽的前提是放下預設,像破譯密碼一樣解讀孩子的情緒語言。”
擁有17年臨床經驗的心理治療師侯文君則老師從專業角度補充道:“孩子的情緒爆發如同火山噴發,表面是激烈的行為,底下是積壓已久的情緒熔巖。”她現場演示了“情緒命名法”:當孩子憤怒時,家長可以說“我看到你現在緊握拳頭,是不是感到很委屈?”這種具象化的表達能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認知。針對家長普遍頭疼的“手機依賴”問題,侯文君提出“替代滿足”方案:用親子共讀、戶外探索等高質量陪伴,填補孩子的心理空缺。
在互動環節,一位母親哽咽著講述了孩子厭學的經歷。于德志老師耐心引導她發現:孩子每晚失眠的背后,是對“必須考第一”的過度焦慮。“就像給氣球不斷充氣終會爆炸,我們要學會給孩子的情緒松綁。”他建議家長建立“情緒急救包”,通過繪畫、沙盤等非語言方式,讓孩子安全釋放壓力。侯文君則補充了“身體接觸溝通法”,當孩子拒絕交流時,一個擁抱、一次牽手可能比千言萬語更有效。
談及《忽然孩子不笑了》的創作初衷,于德志老師坦言是源于上千次家長咨詢中的共同困惑:“很多父母愛得深沉卻不得其法,就像手握指南針卻看錯了方向。”這本書通過28個典型案例,拆解了從“情緒識別”到“有效回應”的完整溝通鏈條,書中“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用好奇代替評判”等理念,在活動現場引發強烈共鳴。
兩個小時的對談中,嘉賓們還針對“休學孩子的家庭支持”“青春期叛逆應對”等具體問題給出實操建議。當有家長問“如何面對孩子的沉默”時,于德志老師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有時候,陪伴的沉默比語言更有力量。就像在黑夜里,我們不必強迫孩子走出陰影,只需安靜地陪他待著,讓他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
活動結束后,有家長仍久久不愿離去,圍著嘉賓請教具體問題。一位父親說到:“原來孩子的每一個異常行為,都是在向我們呼救。這場分享讓我明白,好的親子關系,始于聽懂孩子沒說出口的話。”
轉自:市場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