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與民聲
青村鎮,這片浸潤著深厚歷史文脈的土地,承載著古青溪的千年商韻與人文風華,同時也是奉賢區產業創新與生態宜居融合發展的重要陣地。如今,青村鎮以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為導向,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浪潮中奮勇前行。在“民生與民聲”基層一把手“賢城賢治”融媒體訪談系列節目第八期中,青村鎮黨委書記劉偉做客節目,為大家解鎖青村鎮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中的“蝶變密鑰”,講述如何以創新實踐繪就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畫卷。
鄉村振興
@高嵩:
上海電臺主持人
芳華書院作為李窯村的網紅地標,自5月1日開業以來吸引大量游客。其空間設計突破傳統民宅局限,以“無界”為主題,試圖連接各地文化。我此前對青村的認知主要集中于青溪老街,而條線記者提到青村的核心特色在于“創意”,希望劉書記進一步解讀。
@劉偉
青村鎮黨委書記
青村的“創意”并非天馬行空,而是“創”與“意”的結合——“創”是基于歷史文脈與發展現狀的資源整合、路徑創新;“意”是兼具趣味與意義,滿足群眾的情緒價值,推動青村的高質量發展。
芳華書院的“無界”內涵,首先是指空間無界,內部空間去標簽化,根據活動內容靈活調整功能,如非遺手工藝品展示與活動場地的交互利用。其次是內容無界,引入500余項文化體驗項目、100余項非遺產業化項目,如琺瑯嵌絲技術半成品化,降低體驗門檻,打破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界限。最后是建筑與環境無界,書院與周邊林地、河道、草坪融合,通過“框景”等設計手法,將自然景觀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場景。
@趙樹望:
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
書院的空間設計借鑒了江南園林“框景”手法,打破鄉村建筑功能固化的傳統,形成“全民友好”的靈活場域,滿足不同人群的活動需求。
@沈寅豐
芳華書院運營方
書院面積1808平方米,定位“宏大博遠”,區別于李窯村其他“小而美”的業態。設計上通過詩句畫卷裝飾天花,將文化具象化。試運營兩個月來,游客主要通過小紅書、電臺等渠道獲知,每日客流量較穩定。目前,受夏季高溫影響,客流有所下降,期待通過“全域旅游”實現與周邊商戶的流量共享。
@高嵩:
上海電臺主持人
李窯村是名副其實的“網紅村”,它有很多標簽,我今年還通過我們記者拍的一條“寶嫂家小院”的短視頻,了解到“寶嫂家小院”入駐李窯村半年,參觀人數將近4萬人次,對李窯村的曝光接近5億次。請問李窯村有哪些“網紅體質”?又依托哪些業態、服務讓它“長紅”?“紅”了以后,出現了哪些新需求?如何滿足?
@劉偉
青村鎮黨委書記
李窯村文旅發展歷經四個階段:一是造景階段。通過鄉村振興打造田水林宅的江南田園基底,實現“有景可看”。二是業態營造。 引入民宿、咖啡、陶藝等業態,讓游客“有事可干”。三是情境轉化。將風景轉化為“放松感”“治愈感”等情緒價值實現“有情可悅”。四是傳播裂變。借助新媒體推動游客自發傳播,形成“可感知、可回味”的口碑效應。
@馮玲玲
有空野陶主理人
作為一名返鄉創業者,我發現李窯村從曾經的村落蛻變成業態豐富、充滿活力的創業熱土。受此鼓舞,我毅然回到家鄉,在村里開設了陶藝工坊。隨著夏季高溫來臨,我認為要發展“夜經濟”,比如舉辦熱鬧的夜市、鄉村音樂節,適當延長商戶營業時間。同時,還需加快完善配套設施,尤其是增加民宿數量,提升接待能力,讓游客“愿意來、留得住、玩得好”。
@劉凱
李窯村掛職干部
李窯村目前僅有2家民宿,17間客房。近期已簽約民宿集團,預計8月底新增20間精品客房,并規劃露營基地,以完善過夜體驗。此外,計劃待8月底道路修繕完成后,推出“鄉村落日跑”品牌活動,聯動商戶發放消費券,激勵延長營業時間。
@高嵩
上海電臺主持人
青村鎮有24個村,所以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光有吳房村、李窯村走在前還不夠。如何打造農業強鎮,讓村民們都富起來?在此過程中,有沒有形成什么“青村模式”或經驗?
@劉偉
青村鎮黨委書記
青村鎮有24個村,鄉村是我們的底色,也是發展的主戰場。農業發展需聚焦“品質”與“品牌”。以“奉賢黃桃”為例,我們通過與得物合作推出高端禮盒,提升其附加值,讓小黃桃成為富民大產業。未來,也將支持其他村的農特產品進行深加工研發,對接盒馬等商超渠道,推動“從農產品到禮品”的轉化。
青村推動全域鄉村振興,要避免各村文旅同質化競爭。一是要差異化定位。如吳房村主打家庭游、團建,青溪老街吸引老年群體,李窯村聚焦都市白領情緒消費。二是產業鏈融合。通過五好兩宜,打造“八村聯建”示范片區,實現生態、產業、城鄉的整體性發展,而非單一旅游開發。三是品牌化輸出。結合奉賢“產業社區”優勢,推動農產品與工業、文旅跨界合作,形成“品質+品牌”的發展閉環。
@龔雨欣
上海紅艷山雞孵化專業合作社
上海紅艷山雞孵化專業合作社扎根青村錢忠村,是國內規模領先的雉雞種源培育基地。我自2022年返鄉后,以“禽類+旅游+休閑體驗”模式打造農場,開展喂食、采摘等活動,并開發4款加工產品。希望通過書記牽線,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將農產品帶入市區社區、商超,推動品牌化。
產業發展
@高嵩
上海電臺主持人
青村鎮的地理位置優越,疊加享受奉賢新城與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輻射效應。這樣的優勢帶來了哪些產業發展的勝勢?
@劉偉
青村鎮黨委書記
營商環境的核心在于“企業的事即政府的事”。青村鎮共有1500余家實體企業,我們通過政企深度交流,實現政策供給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打造產業鏈協同創新生態,讓政府服務從“碎片化供給”轉向“無邊界融合”。
@呂嗣孝
上海航菱航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作為扎根奉賢20余年的航空航天制造企業,我認為青村地理位置優越,實體經濟實力雄厚。建議結合文旅資源打造“產業工人休閑場景”,如露營地、高爾夫練習場,解決產業工人“留得住”的問題,通過“一夜情懷”留住流量,促進產城融合。
公共服務
@高嵩:
上海電臺主持人
更優質的公共服務,也是“留住人”的要素。我了解到,去年,醫療服務有了大動作,我們青村鎮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址啟用了。煥新升級的中心,有哪些特色服務?
@劉偉
青村鎮黨委書記
2024年9月28日,青村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址的啟用,是我們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里程碑。它整合了資源,規模更大,功能更全。啟用以來,日均門診量超1100人次,高峰近1900人次。
特色服務方面,最突出的有兩個:一是“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糖尿病逆轉中心”。這是奉賢區首家社區MMC,更是全國首家設在基層的糖尿病逆轉中心。二是擁有奉賢區社區醫院中唯一的萬級層流門診手術室。目前已完成手術184例,硬件與專科能力在奉賢鎮級中心中領先。
@高嵩:
上海電臺主持人
對于老年人來說,除了能在家門口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我們近期還將推出哪些為老服務?
@施海珍
大居片區居民
搬來大居已經三年,周邊交通比較便利,日常就醫、配藥及游覽青溪老街等需求得到滿足,但是日常買菜依賴周邊農戶自產自銷,期望能新建菜場增加菜品種類。
@劉偉
青村鎮黨委書記
今年5月,我們首家鎮級社區長者食堂(毅欣店)正式運營。目前,瞬時最大接待量為75人,日均供餐350人次,食堂還針對老年人,專門定制“少油、少鹽、少糖”菜譜和低價特惠套餐。針對施阿姨提出的問題,大居片區將新建一處菜場,由區屬國企投資,預計2026年5至10月啟用,對標“胖東來”模式提升服務體驗。
@趙樹望
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
青村鎮要聯動大學城資源,如華理、上師大組織學生老街寫生實習,同時在空間設計上探索“新舊結合”,于古鎮街道融入現代元素,吸引更多年輕人停留住宿。老街還需持續優化場景與活動,通過“常來常新”提升復購率,如引入外部團隊、策劃主題集市等,增強區域吸引力。
“無奮斗,不青村;唯青春,創未來;遇見青春,創享青村”。青村不僅僅是青溪老街的煙雨晨暮,青村菜場的煙火氣息;也是吳房的桃花十里,李窯的稻田落日;是晨光文具的品質,是阿四生煎的美味;是歷史積淀的人文情懷,更是對未來的憧憬和“三特兩敢”的現實奮斗。
報送:湯衛祎(青村鎮)
編輯:王鵬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