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0點起,奉賢區柘林鎮迎龍村的老人,就要陸續去“子隆苑”助餐點吃午飯。助餐點為何以“子隆”為名?村里的老人都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片英雄的土地,就曾叫“子隆鄉”。
88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7日,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同時也吹響了中國全民族抗戰的號角。而在奉賢,抗日戰爭的第一槍則在當地老人們中間口口相傳:十月初三(陰歷)開大炮,東洋鬼子打來了。
即便過去了88年,當地百姓們對那一天仍記憶猶新,也對那一位名叫“王子隆”的英雄心懷敬仰。那是1937年的11月5日。
英勇阻擊
在杭州灣北岸登陸的日寇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后,由于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使得淞滬戰場進入膠著狀態,日本軍隊隨即密謀在杭州灣北岸登陸,突破中國軍隊的防線。
11月5日拂曉,杭州灣海面大霧彌漫,侵華日軍出動飛機在金山衛上空偵察,隨后軍艦炮火齊對金山衛猛擊。在大霧和煙幕彈的掩蔽下,日軍兵分三路蜂擁上岸。清晨,原胡橋朱家村幾位漁民出海捕魚時與登陸日軍相遇,躲避不及,僅朱士林兄弟脫險回來報警。
抗日英雄王子隆的畫像
據上海地方志專家姚金祥介紹,“當時駐守的部隊正是王子隆的營,但主要兵力已經接到調防命令,因為接防的人遲遲沒到,王子隆留下一個加強排防守海邊。槍聲響起的時候,王子隆率領的主力部隊已走到新寺北面的大石橋。槍聲很激烈,王子隆一想不對,肯定打起來了,鬼子上來了。槍聲就是命令,留下一個排怎么能行呢?于是當機立斷,整個營跑步返回。等他們返回時,那個加強排差不多已經犧牲光了,他們就作為第二波抵抗力量繼續戰斗。打到中午,這些鬼子才沿著海塘往西面去。”
日軍的進攻多次被打退,但在日軍炮火的攻勢下,全營傷亡慘重。營長王子隆也多處受傷,特別是腹部傷口嚴重,腸子都外露了,盡管臨時進行了包扎,卻仍然血流不止。戰斗結束后,王子隆營殘部用門板抬著已經昏迷的營長及其他犧牲者,撤往胡橋東北的法華橋鎮。
壯烈殉國
奉賢人民以“子隆鄉”紀念
途中,王子隆壯烈殉國,年僅36歲。法華鎮居民張鴻奎是鎮上棺材作坊的老板,他獻出了一副最好的棺材來安葬王營長。安葬時,王子隆平日使用的兩把手槍被放置在遺體雙肩之旁。法華橋鎮居民以萬分沉痛的心情,安葬了為國捐軀的國軍將士們。
王子隆的烈士通知書
“王子隆抗日的意義重大,首先體現了中國軍人不怕犧牲、抗擊敵人的英勇氣概。從奉賢本地來看,這一戰也很有意義。”姚金祥介紹道,“日寇從金山上岸的目的是迂回,希望把國民黨的部隊‘包餃子’。如果王子隆營不抵抗,侵華日軍就從柘林登陸了,再到南橋、肖塘、閔行,這是最近的路線。如果這樣的話,侵華日軍對奉賢的燒殺搶掠就不得了了。”
1947年,附近的胡家橋、法華橋、阮巷三地合名為“子隆鄉”,以示紀念。
以古照今
不能忘、不敢忘
@wang
每逢夏日,杭州灣北岸的奉賢海濱,那片灘涂上的“天空之境”,總會映照出如織的游人。這片鐵板沙造就的堅實灘涂,88年前,也曾因同樣的地理特質,成為日寇登陸上海的突破口之一。血色殘陽下,以王子隆為代表的中華兒女,用血肉之軀迎向敵人的槍口……
歲月流轉,盡管“子隆鄉”已隨區劃調整成為歷史地名,但“子隆苑”里的一餐一食,依然訴說著奉賢人民最樸素的緬懷與紀念。身處盛世的繁榮與安寧,值此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更當警醒:歷史不容忘卻,先烈永志于心!
視頻:何琦、秦超
實習生:金純衣、蘇錢晨曦、
方澤凱、阿力的爾圖
記者、編輯:何芹、何琦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