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探秘所有原創首發文章,抄襲洗稿必究!)近段時間,我國沙漠治理又迎來了重大進展!
2025年2月28日,內蒙古啟動騰格里、巴丹吉林以及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林草鎖邊帶“合攏”工程,計劃利用半年時間,補齊1856公里防沙阻沙帶的最后缺口;
而在寧夏境內,早在2023年6月,騰格里沙漠鎖邊工程就已經僅剩下最后26.5公里的缺口,經過三年奮戰,2025年6月30日,固沙鎖邊工程全線貫通,一條長達153公里、寬10-38公里的綠色屏障,就此橫貫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
寧夏境內騰格里沙漠完成鎖邊
在全城探秘看來,寧夏境內騰格里沙漠鎖邊工程完成,堪稱繼去年年底完成對塔克拉瑪干沙漠長達3046公里的鎖邊之后,我國沙漠治理的又一大成就。
這個時候,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出現了:
我國之所以要對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原因很明顯;
那是因為,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高達33.7萬平方公里,不僅是我國第一大沙漠,也是我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過去數千年,這座沙漠不斷南移,對塔里木盆地南側的諸多綠洲形成了非常大的威脅;
我國對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
因此,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可以說非常及時,也非常有效。
回過頭再看騰格里沙漠;
這座沙漠東西跨度為184公里,南北跨度達到280公里,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
別說跟塔克拉瑪干沙漠相比了,即使相比面積4.88萬平方公里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4.43萬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也略有不如,在我國所有沙漠中面積僅能排到第四;
我國沙漠面積排名
那么,騰格里沙漠究竟有何“魔力”,讓我國在鎖邊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之后,又盯上了它呢?
全城探秘仔細查找資料,總結出以下幾個原因:
1.騰格里沙漠也具有很強的“流動性”。
塔克拉瑪干沙漠為啥能成為我國第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三個原因很關鍵!
一個是它處于西風帶,同時又受蒙古高壓影響,沙漠區域常年有西北風和東北風,一個是沙漠中流動沙丘多,面積占到其總面積的85%,還有一個,則是地處塔里木盆地,東北側有缺口加強風勢,南側則是高大的昆侖山脈,能夠攔下沙塵,導致沙子在盆地南側不斷堆積。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內
而騰格里沙漠呢?三個條件恰好都具備;
一方面,這座沙漠既處于西風帶,又處于東亞季風區域邊緣,受西北風和東北風同時影響,一年之內大風天氣多達50天左右,年均風速達到每秒2.9-3.7米。
另一方面,跟塔克拉瑪干沙漠類似,騰格里沙漠的流動沙丘占比也很高,其4.3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中,沙丘占比高達71%,其中固定、半固定沙丘僅占7%;
騰格里沙漠的流動沙丘
這意味著,騰格里沙漠的流動沙丘面積相當大,尤其是中部和南部,分布著大量流動性極強的新月形沙丘,而騰格里沙漠的流動沙丘面積占到其沙丘面積的93%,占其總面積的66%,比例雖然低于塔克拉瑪干沙漠,但也相當高了。
最后,騰格里沙漠的地形也跟塔克拉瑪干沙漠類似,四面環山,西北部有雅布賴山,北部有八音烏拉山以及民勤北山,東部有賀蘭山,西南則是祁連山;
騰格里沙漠四周環山,但又“四面透風”
但跟塔克拉瑪干沙漠不同的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最起碼南側有高大的昆侖山阻擋,而騰格里沙漠卻是“四處漏風”,四周的山脈不僅高度有限,也沒有真正相連;
尤其是東南側,祁連山與賀蘭山之間,有一個超過100公里的巨大缺口。
這下明白了吧?
騰格里沙漠東南側的巨大缺口
騰格里沙漠,實際上就是一個縮小版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雖然面積不如后者,但位置上卻更靠近我國中東部,所以其擴張性并不比后者遜色,并且帶來的危害也同樣巨大;
不得不鎖邊啊!
2.流動性極強的騰格里沙漠,對黃河以及邊緣區域的威脅極大。
有了不弱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流動性,再加上東南方向的那個大缺口,騰格里沙漠的威脅顯而易見!
中衛市區方向看騰格里沙漠
“大缺口”區域屬于寧夏中衛市,而《中衛縣志》中的記載,也展示出騰格里沙漠不斷擴張的過程;
秦漢時期,這片區域還遍布耕地和村莊,隨后由于戰爭以及濫墾破壞地表植被,原本距離還遠的騰格里沙漠,也開始獲得向東南擴張的機會:
西晉時期,騰格里沙漠今天的甘塘鎮北部形成了一座名叫“萬斛堆”的大沙丘;
宋代,中衛縣西北部地區逐漸變為荒漠;
清代至民國時期,騰格里沙漠開始從低山丘陵區域向東南方向的平原迅速推進,每年推進距離達到4.5米,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騰格里沙漠的沙丘甚至已經逼近到中衛縣城西門外;
彼時中衛縣一年風沙天氣多達900小時,深達0.5米-30米的流沙覆蓋全縣22.69%的土地,面積達到1068平方公里。
黃河流經的四大沙漠里,騰格里沙漠處于最上游
此外,看看地圖就會發現,黃河中上游河道流經了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以及毛烏素沙漠四大沙漠,而騰格里沙漠位置最偏西,也是黃河流經的第一個沙漠;
由于這片區域恰好處在祁連山與賀蘭山之間的缺口,屬于騰格里沙漠擴張的主要方向,騰格里沙漠甚至在黃河岸邊堆積形成了整個沙漠最高大的沙丘,沙坡頭,這也是今天中衛市沙坡頭區的名字來源;
黃河岸邊,就是騰格里沙漠最高大的沙丘沙坡頭
而黃河河道受到的威脅,可想而知!
要知道,這里可是黃河上游,一旦河道因騰格里沙漠的擴張而堵塞,勢必會給中下游的河套平原、關中盆地以及華北平原帶來巨大影響;
所以,對騰格里沙漠,必須鎖邊。
3.騰格里沙漠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眾多交通線路匯集。
如果把視線擴大到我國整個西北地區,就會發現,騰格里沙漠的地理位置很有意思,恰好位于河西走廊的東南端;
而河西走廊對我國的戰略意義之重要,根本不需要全城探秘多說。
眾多交通線路經過騰格里沙漠
至于騰格里沙漠本身,就有包蘭鐵路、烏瑪高速等多條交通要道穿過,我國西氣東輸的多條管線也在此交匯,為了保護戰略地位重要的河西走廊,保護經過的眾多交通要道,我國也必須對騰格里沙漠進行鎖邊。
也正是由于上述這幾個原因,騰格里沙漠也成為我國最早開始治理的沙漠之一;
早在民國時期,寧夏中衛市就設立了專門治沙的機構,但成效并不明顯,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中衛縣在騰格里沙漠南緣建成防風固沙林場,專門從事治沙造林;隨后在1955年,中科院又在這里建立了我國最早的野外綜合觀察研究站,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建立;
1956年,我國又在這里成立了中衛固沙林場,這也是全國首個專業性治沙林場,從1958年開始,固沙林場每年都要進行大規模的固沙施工;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固林沙場又開始興修水利,利用黃河水對流動沙丘進行固定,草方格沙障以及削平沙丘,成為彼時主要的固沙方式;
上世紀90年代,我國沿著騰格里沙漠邊緣建起了由固沙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組成的“五帶一體”治沙防護體系,初步實現了“沙退人進”;
持續數十年堅持不懈的治沙,到2019年,寧夏境內有150萬畝的騰格里沙漠得到治理,相比新中國成立處理,沙漠邊緣后退了25公里;
由此可見,如今寧夏能夠對其境內的騰格里沙漠成功“鎖邊”,過去數十年治沙打下的堅實基礎,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既是一種“水到渠成”,更是寧夏長期堅持治沙的成績體現。
寧夏騰格里沙漠鎖邊工程
當然,“鎖邊”成功并非終點,而是另一個新的開始!
一方面,我國總結過去經驗、探索新治沙方式的腳步不會停歇;
如今常見的草方格固沙方式,就是中衛市沙坡頭區最早出現的,后續還研究出了草方格+沙結皮等新技術;
中衛最早發明草方格沙障
而面對騰格里沙漠降水少、蒸發量巨大的特點,當地又探索出了沙地灌木高效植苗技術,用一把“干”字形的鐵質植苗器,可將樹苗根部精準送進濕沙層,使沙區灌木造林的成活率從60%提高到80%以上;
為了保護治沙成果,總結治沙經驗,寧夏還在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成立了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也是我國最早建立的荒漠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之一;
如今,這些經驗已經被推廣到全國治沙工作中。
草方格沙障被廣泛應用于保護沙漠中的交通線路
另一方面,成功治沙后,如此產生經濟效益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而騰格里沙漠同樣也做出了示范:
位于沙漠中的新能源基地項目,是我國第一條以開發沙漠光伏大基地、輸送新能源為主的特高壓輸電通道,也是我國第一個備案、開工的“沙戈荒”基地項目;
這個項目規劃新能源總裝機規模高達1300萬千瓦,其中一期100萬千瓦光伏項目已經投產,年發電量達到19.25億千瓦時,是“寧電入湘”工程的重點配套項目;
中衛市的沙漠光伏項目
此外,當地還在探索發展沙漠旅游、特色經濟林等產業,將治沙與經濟發展融合。
整體而言,全城探秘認為,我國之所以在成功鎖邊塔克拉瑪干沙漠之后,又對騰格里沙漠進行鎖邊,其實就是因為這兩座沙漠擴張性強、危害大,原本就是重點治理的對象;
你覺得呢?(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為防止文章被抄襲洗稿加了水印,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