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7月有大地震的傳聞,主要源于漫畫作者龍樹諒在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中的預言,該預言提到“2025年7月5日將有大災難”,從而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討論。
她在新書《天使的遺言》中澄清,她夢見的“大災難”并非確切的災難日期,而是做夢的日期。
據說她預言過多個事件,比如戴安娜王妃的死亡、阪神大地震,離譜的是她記錄的15個預言中有13個已經應驗。
其實對于這種預言,中國古代就長期存在。
就像備受推崇的《推背圖》,支持者認為它是古代智慧的結晶,能夠洞察未來;反對者則認為它不過是后人偽造的騙局,毫無科學依據。
相傳,《推背圖》是唐代兩位風水大師李淳風和袁天罡的杰作。
他們不僅精通天文地理,還擅長占卜預測。
據說這本書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授意下編寫的,旨在預測唐朝及未來朝代的興衰更替。
但是,歷史真相往往比傳說更加復雜。
學者們經過研究后發現,《推背圖》的成書時間和作者都存在很大疑問。
它更像是后人托名之作,經歷了多個朝代的增刪和修改,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
那有人可能會說,為什么《推背圖》的預言如此準確呢?
第一,《推背圖》的預言之所以顯得準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表述極其模糊,充滿了多義性。
比如,“日月麗天,群陰懾服”,可以解釋為朝代更迭、英雄崛起,甚至可以附會到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上。
這種模糊性就像是一張“萬金油”式的預言,幾乎可以套用在任何歷史事件上。
不同的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對同一句讖語做出截然不同的解讀。
這種“事后附會”的解讀方式,讓《推背圖》的預言看起來總是那么“應景”。
第二,抓住了歷史循環規律。
人類歷史的發展,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的。
王朝興衰、治亂交替,這些模式在歷史中不斷重復。
《推背圖》的預言,就是抓住了這些歷史循環的模式,用一種“套路化”的方式來預測未來。
比如,它會預言某個朝代將“內憂外患,民不聊生”,這種表述幾乎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個動蕩的歷史時期。
當歷史上真的出現這樣的時期時,人們就會覺得《推背圖》的預言“應驗”了。
第三,選擇性忽略。
人們往往會對符合自己預期的信息更加關注,而對不符合預期的信息則選擇性忽略。
這種心理現象,在《推背圖》的預言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推背圖》中的某句讖語與某個歷史事件“吻合”時,人們就會大肆宣揚其準確性;而當預言與事實不符時,人們則會選擇性地忽略或找到其他解釋來“圓謊”。
這種選擇性注意,讓《推背圖》的預言在人們心中顯得越來越“準”。
當然,《推背圖》作為一部流傳千年的古籍,已經深深植根于中國文化之中。
在歷史長河中,《推背圖》的預言被無數文人墨客、江湖術士反復解讀和傳播,每一次解讀和傳播都在為其“準確性”添磚加瓦。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讓《推背圖》的預言在人們心中顯得神乎其神。
其實,《推背圖》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年,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預言能力,更是因為它承載了古代中國人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
它讓我們思考:在命運面前,人類究竟是無能為力的渺小存在,還是可以通過智慧和努力改變未來的偉大生物?
現代人看待《推背圖》,既要保持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也要保持理性和科學的態度。
畢竟,未來是不可預測的,也是充滿變數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