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里涼風陣陣,宿舍里汗如雨下——為什么學生的需求總是排在最后?” 青島大學一則“暑假為學生宿舍裝空調”的通知,意外掀起輿論風暴。一邊是宿管員在無空調值班室不幸離世,一邊是校方強調“早有安裝計劃”,這場爭議撕開了教育資源分配中最尖銳的矛盾:當行政樓的空調早已運轉多年,學生和基層職工的生存權益為何成了二等選項?
空調差異背后的資源傾斜
青島大學總值班室的回應耐人尋味:“很多辦公室都裝了空調,新樓更不用說。”而學生宿舍的空調安裝,從校長2024年9月的承諾到2025年6月的采購計劃,推進速度遠落后于行政需求。這種差異并非孤例——多地高校被曝出“行政樓恒溫26℃,實驗室設備費砍半”“教師公寓中央空調,學生宿舍電路老化”等現象。教育資源分配的天平,往往向權力中心傾斜。
更值得玩味的是校方的解釋:“青島往年沒那么熱”。但氣象數據顯示,2023年青島夏季高溫天數較十年前增加47%,學生和宿管員早已在社交媒體多次投訴。直到極端事件發生,決策者才意識到:舒適度不是特權,而是基本生存條件。
外包管理下的責任真空
宿管員的悲劇揭示了另一重問題:外包制度下的權益洼地。該校招生辦坦言“宿管由物業公司管理”,涉事平房甚至未被納入物業管理范圍。這種“甩手掌柜”模式讓基層服務者成了制度縫隙中的隱形人——沒有空調的值班室、缺乏保障的工作環境,最終以生命為代價敲響警鐘。
相比之下,學生宿舍空調安裝至少還有招標公告和施工時間表。但教育資源的公平性,從來不該以身份劃分優先級。當一所大學的核心設施配置出現“師生有別”“行政優先”,其管理倫理就已值得警惕。
資源分配的公平性應是高校底線
青島大學的個案折射出普遍困境:我國高等教育經費年均增長8%,但總務支出中僅14%用于學生生活設施改造(據教育部2023年數據)。校長在開學典禮上關于空調的承諾能引發歡呼,本身就說明學生對資源匱乏的長期忍耐。
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本”,而資源配置是最直觀的價值觀體現。當我們在悼念那位溽暑中離世的宿管員時,更該追問:為什么改善生存條件的決策總要等到悲劇發生?為什么學生的訴求總要經過漫長博弈?
大學的溫度不該只由空調衡量,更應體現在對每一個個體的尊重。正如一位學生留言:“我們不要‘死后裝空調’的補償式關懷,而要制度化的公平。”或許,只有當行政樓的空調遙控器與學生宿舍的開關同等重要時,教育才能真正回歸其初心。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