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山東省民政局主辦的“尋訪淄博百歲老人活動”走訪到周桂蘭老人。
據了解,周桂蘭老人出生于1923年,今年已經102歲了。
老人生活規律,待人熱情,隨遇而安。
老人從來不挑食,日常飲食都是粗茶淡飯,早飯多是面條和荷包蛋,午飯晚飯都是家常菜。
她愛好很多,人也開朗,喜歡看戲劇節目,喜歡翻看小人書,喜歡和鄰居們聊天交流,還喜歡逛街趕集。
老人雖已百歲,看起來不過古稀,顯得十分年輕。
紀錄片《長生不死:硅谷富豪的逆齡人生》,是探討富豪布萊恩對于永生的追求。
他從2021年開始,每年花費超200萬美元投資在身體改造上,目的是讓身體的各個器官機能夠保持年輕,延緩衰老。
紀錄片一出,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年齡的衰老和心靈的枯萎相比,哪個更嚴重?身體的年輕和年輕的心態相比,到底哪個重要?
衰老是自然規律,但年齡只是一個數字。
生理結構決定了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漸衰老,卻決定不了我們的心會如何年輕。
有的人,不到50歲就把生活過得如死水一般,透著沉重的暮氣;有的人,已經古稀還能散發出不輸年輕人的光,活得多姿多彩。
年過半百,是否年輕不在于如何對抗時光,而在于如何保持年輕的狀態。
如果你還對這四件事情感興趣,那該恭喜你,你仍保持著“年輕態”。
一
有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知也無涯
姜淑梅被大家稱為“傳奇奶奶”,她因不同尋常的經歷而走紅。
姜奶奶以前沒上過學、不識字,但是她有一顆熱愛學習、不服輸也不放棄的心。
她從60歲開始識字,75歲開始寫作,又在短短數年間出版了多部作品。
她通過大量閱讀了解歷史、人文、時事,仿佛對一切都充滿了興趣。
從一個不識字的老人到一名作家,她勇于學習,勇于探索,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時代變遷。
有些中年人,覺得日子就這樣了,學東西太難,新事物太復雜。
而有些年過半百的人,對新科技、新事物仍然有足夠的好奇心,哪怕學得慢,也不退縮放棄。
他們了解AI,了解元宇宙,學習攝影,學習插花,學習新語言,學習劇本殺……
他們從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對許多事物都保留了一份好奇心。
一個人,無論什么年紀,都要保持不斷學習的能力。
不因年紀而喪失學習新技能的興趣,不因年紀而丟失好奇心和求知欲。
茍日新,日日新。
不斷探索,不斷學習,日日如新生,始終年輕。
二
接觸讓自己愉悅的人和事,享受一切
電影《丘奇先生》中的神秘廚師丘奇先生,是一個傳奇人物,讓人感覺他永遠有鮮活的生命力。
女孩夏莉對這位突然闖進生活的廚師丘奇先生充滿敵意,偷偷撕毀他的借書卡,明里暗里嘲諷著他的廚藝,不接受他的安排。
可丘奇會做一道道精致美味的早餐,會彈動聽的爵士鋼琴,還有著讀不完的書籍。
在丘奇的照料下,夏莉不但學會了烹飪,喜歡上閱讀和爵士樂,還愛上了讀書。
“如果他不是在打理院子,就是在畫畫,如果不在畫畫,就是在煮東西,如果不在煮東西,就是在彈琴,如果他沒在彈琴,就是在讀書給我聽。”
短短一段話,就解釋了丘奇先生的生活日常。
后來夏莉發現,丘奇先生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受過心靈創傷,但他在治愈別人的同時,也治愈了自己。
丘奇用美食治愈了夏莉一家,晚年仍保持對烹飪和音樂的熱愛,并感染著身邊的人。
擁有讓自己興奮喜悅的愛好,也有讓自己喜悅舒適的人在身邊。
年齡變得只是一個不重要的數字,生活的美好,藏在每一份喜悅和溫暖里。
有些人到了一定年紀,做什么事都想要快,只講究實際,只追求結果。
下廚只為填飽肚子,早起只為送孩子上學,和朋友約飯只為能借力。
但這樣會丟失很多平淡日子里的詩意,丟失很多美好的事物。
而有些人即便上了年紀,也從不讓生活過得潦草。
他們享受舞蹈,欣賞音樂,喜愛美食,不吝嗇贊美,也不強融圈子。
他們和讓自己舒服的人交流分享,對喜歡的事物保持熱情,把四時雜事過得詩意盎然。
不管多少年歲,生活都是自己的。
有趣的生活,總會讓人由內而外地年輕。
三
保持期待和偶爾的沖動,愿意做傻事
廣州那位叫“敏慈不老”的93歲網紅奶奶,從不把自己當成老人,對余生仍有很多期待。
她因為看孫子錄視頻覺得有意思,便開始認真學,自己拍。
她的語速很慢,視頻內容也是家長里短,但是她的動作和話語都很親切,讓觀眾看完覺得和自己的奶奶一樣。
她喜歡聽人夸自己“很酷”,喜歡講解自己做的廣州特色美食,喜歡給網友講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
敏慈奶奶想通過拍視頻的方式,講述自己的經歷和生活,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老一輩是怎樣走過來的。
有網友評論說“她讓人們感受到歲月的流轉和生活的變遷”。
她拍的視頻播放量已破千萬,甚至獲央視“點贊”。
很多年輕人通過她的視頻改變了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看到了老年人對生活的態度和期待,看到了老年人的“蓬勃朝氣”。
生活中像“敏慈奶奶”一樣的老人其實有很多,他們鮮活,也冒著傻氣。
他們愿意為一首老歌流淚,愿意做看似無用功的事,愿意為做一個視頻連續熬幾天,也愿意為一朵不會再開的花澆水。
他們始終有自己的堅持和期待,哪怕沒人點贊,哪怕沒有掌聲,也愿意去做,去沖動,去嘗試。
無論多大年紀,期待都是相似的,生活有各自的妙不可言。
四
愿意和年輕人一起思考,不頑固
親戚里有位爺爺,已經88歲,竟然是整個家族里思想最前衛、最能理解年輕人的人。
他有位孫輩,畢業獨自去北上廣打拼,這和在家鄉畢業就該考公或是老老實實進國企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但老爺爺十分支持,說孩子就該有闖勁。
他還有位侄女,是不婚族,已經44歲了眼里只有工作,對婚姻提不起絲毫興趣。
身邊的人包括侄女的父母都勸她逼迫她去相親,侄女總是跑到他這邊尋找庇護。
他說婚姻是感情的水到渠成,是愛情的順其自然。結不結婚和這輩子能不能過得好完全沒關系。
因為他的理解,年輕一輩跟他的關系都非常好,老爺子每天都過得很開心。
年齡從來不是思維的鴻溝,不是溝通的障礙。
真正的年輕,是能夠接受新思想,和各個年齡段的人都聊得來。
和年輕人在一起心態也會年輕,拋開固執的念頭,接受年輕人的新理念,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
如不婚族、丁克族、創業族、電競族、熬夜族……
可以和年輕人一起追《哪吒2》,可以和年輕人在網絡中調侃,可以像年輕人一樣去街拍,可以和年輕人拼桌游……
還有句話叫“人老腦先老”,人的思維如果不鍛煉,那衰老的速度將會是斷崖式的。
2023年4月《自然》雜志子刊發表過一篇研究文章,稱研究發現,大腦存在“斷崖式”的衰老階段,若以80歲為預期平均壽命計算,也就是54歲開始出現大腦衰老,72歲大腦加速衰老。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項輝也曾談到,給予大腦良性刺激,能夠促進神經網絡中神經元的活躍度,在某種程度上使其功能更加靈活好用。
抱著開放與接納的心態,接觸新觀點新信息,丟掉對年輕人的刻板印象,打破年齡壁壘。
皺紋可以爬上你的眼角眉梢,卻爬不進你的腦海。
五、
作家渡邊淳一曾在書中提到:“人生在世,活得越老,越能體會人生不同階段的趣味,實在妙不可言。”
積極有趣的老人,享受生活,享受自娛自樂,享受熱愛與被愛,享受感興趣的事物與話題,把每一天都過得開開心心有滋有味,實在是妙極。
特別喜歡一句話:“有些人在25歲就死了,只是在75歲才被埋葬。”
有些人雖然白發蒼蒼,靈魂卻正值壯年。
時代淘汰的從來都是那些墨守成規、暮氣沉沉的人,衰老的從來也不是年齡,而是停止探索與好奇的心。
只要心還年輕,你奔向的永遠是新鮮的、向往的新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