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東盟快班發車儀式現場。
當地時間6月21日9時40分,德國杜伊斯堡DIT場站的汽笛聲回響在魯爾工業區的上空,一列滿載母嬰用品、美妝產品的列車駛向東方。19天后,這批貨物將經重慶樞紐中轉,抵達泰國曼谷的商場貨架。這條名為“東盟快班”的物流新動脈,首次貫通了歐洲—中國—東南亞的鐵路閉環,而它的核心樞紐,正是中國內陸山城重慶。
幾乎同一時間,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穿梭于杜塞爾多夫市政廳、西門子柏林總部,與德國經濟界展開密集對話。從博世、西門子高管到杜伊斯堡副市長,德國政商界對這座中國西部城市的熱情,遠超外界想象。
當德國老牌工業城市杜伊斯堡因產業轉型陷入迷茫時,來自重慶的“渝新歐”國際鐵路(中歐班列前身)改變了它的命運。
杜伊斯堡位于魯爾工業區核心,20世紀80年代前以煤炭、鋼鐵為支柱產業,面臨嚴重的污染和產業衰退問題。盡管其擁有歐洲最大內河港杜伊斯堡港和交通樞紐地位,但轉型初期因缺乏穩定貨運支撐成效甚微。2011年,重慶為運輸筆記本電腦開辟“渝新歐”國際鐵路(后納入中歐班列體系),選擇杜伊斯堡作為歐洲終點站。這一決策直接為杜伊斯堡注入了穩定的跨洲貨源,讓它物流樞紐定位從愿景變成了現實。
最直接的改變來自物流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截至2025年5月,重慶—杜伊斯堡班列累計開行超5000列,占重慶中歐班列總貨值55%,運輸貨物超41萬標箱,貨值超3000億元。RTSB集團、德國跨歐亞班列等物流企業因中歐班列業務擴張,在杜伊斯堡設立總部或核心樞紐,推動當地成為中歐班列歐洲段的核心運營中心。
2014年杜伊斯堡僅有約40家中資企業,2023年增至超120家,創造超1000個本地崗位。依托班列帶來的貨物集散需求,當地的倉儲、報關、跨境金融等服務產業迅速發展。渝新歐公司就在杜伊斯堡建設了中歐班列中唯一自有的海關倉,優化全鏈條服務。
隨之而來的是當地設立市政府中國事務專員、中文培訓課程如魯爾都市孔子學院,華人社區與中餐館顯著增加。就連杜伊斯堡市長索倫·林克也公開稱其為“中國城”。
“東盟快班”等新線路讓杜伊斯堡成了聯運新模式的“試點城市”。
從表面看,東盟快班只是縮短了物流時間。但更深層的意義是,東盟快班標志著重慶從規則執行者向規則探索者的升級。
傳統亞歐跨境物流存在兩大痛點,一是東南亞往歐洲的貨物,需先海運至中國港口,再轉鐵路西行,多次倒箱的弊端便是增加損耗;二是貿易金融受阻,貨主要等到貨物全程送達才能回款,資金鏈承壓較大。
而東盟快班的“一單制”創新直擊以上痛點。越南、老撾、泰國的貨物在重慶團結村站中轉時,高效編組后直發歐洲,全程不換箱;依托重慶簽發的多式聯運提單,貨主可在途中憑信用證融資,資金周轉效率顯著提升。
比如在2024年4月,重慶銀行與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合作,為某進口企業辦理全國首筆陸海新通道多式聯運“一單制”數字提單信用證業務。該業務以鐵海聯運數字提單為押品,采用“進口信用證+進口押匯”模式,企業通過提單質押獲得融資,實現零抵押信用貸款。
據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渝新歐公司總經理劉太平介紹,東盟快班全程約14000公里,最快僅需19天左右,比傳統海運提速約50%,費用僅為空運的1/5,碳排放量是公路運輸的1/7、空運的1/15。如同百年前上海因開埠崛起為金融中心,今天的重慶正以物流規則為支點,撬動亞歐貿易秩序的重構。
重慶與德國的深度耦合,正將西部陸海新通道轉化為“技術、規則、資本”的三重復合通道,推動全球制造網絡從“沿海依附”轉向“陸權重構”。94家德國企業深耕重慶,從博澤、大陸集團的汽車零部件工廠,到近日會談期間,西門子提出布局的創新研發中心,德國隱形冠軍將重慶視為進軍中國西部的戰略跳板。
這種深度綁定,源于兩地產業的天然互補性——德國需要重慶的電子制造、新能源產能和市場腹地,重慶則渴求德國的精密制造技術與高端裝備。
德國企業對重慶的青睞,本質上是全球產業布局的理性選擇。博世、西門子等巨頭看中的不僅是重慶“長江水道+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的物流杠桿效應,更是其作為中國中西部唯一汽車產量超300萬輛的制造生態。
大陸集團重慶研發中心為未來智能出行提供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
重慶作為中國西部汽車重鎮,與德國這座老牌汽車強國形成從研發到制造、服務的全鏈條協同。例如,大陸集團于2021年10月在重慶正式投用“中國軟件與系統研發中心”,聚焦先進駕駛輔助系統、高性能計算單元、車聯網等軟件與系統開發。博世氫動力(重慶)有限公司則通過“技術引進+本土化生產”模式,將300千瓦氫動力模塊搭載于慶鈴商用車,累計運營里程在2023年便超過400萬公里,推動重慶成為中國氫能商用車核心基地。
德國利勃海爾集團將齒輪加工機床及自動化系統總裝生產基地落戶永川綜保區,產品不僅供應中國市場,還通過渝新歐班列返銷歐洲及東南亞,形成“德國精密技術+重慶智造產能+東南亞市場”的三角模型。該模式能通過區域化生產網絡,有效對沖貿易保護主義下的地緣風險。
更深遠的影響體現在產學研融合層面。6月21日,重慶卡淶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法國睿集公司簽署三方戰略合作協議。盡管協議的具體細節尚未詳盡公開,但結合簽約背景與各方優勢,可以預見此次合作將聚焦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領域。三方將整合慕尼黑工業大學的頂尖科研資源與學術積淀、法國睿集的國際創新視野以及重慶卡淶成熟的產業化經驗與生產實力,共同推動技術研發與產品創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值得關注的是,慕尼黑工業大學卓越的人才培養體系,有望為重慶卡淶定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提供學術指導。雙方協議中很可能包含了人才交流機制,例如慕尼黑工大向卡淶員工開放培訓課程與學術講座,或為其員工提供短期深造機會;同時,重慶卡淶也可成為慕尼黑工大學生的實踐基地,提供實習與項目實戰機會,共同培育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種“德國研發+重慶轉化”的模式,正是陸權通道從貨物流向技術流躍遷的縮影。
在產業協同創新維度,作為產業鏈鏈主企業,重慶卡淶致力于牽引重慶高性能復合材料上下游產業集群發展。此次合作預計將依托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科研力量,賦能卡淶在產業協同方面的探索,例如聯合產業鏈伙伴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解決共性難題,從而系統性提升區域產業集群的技術水平與創新能力,最終目標是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產業生態高地。
縱觀歷史,杜伊斯堡曾因海運貿易崛起為金融中心;放眼未來,重慶正以陸權規則重塑亞歐產業坐標系。當中歐班列不再只是運貨,更在輸出技術標準和金融秩序的時候,全球制造業的權力格局就被改寫了。
圖:歐洲時報(德國版) 杜伊斯堡港口集團 Continental大陸集團
文:商界重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