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上海灣區高新區高樓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正式竣工,連片稻田鋪展如毯,水稻也進入曬田管理期。新鋪設的農機路通向田間深處,兩側水渠清水潺潺,灌溉系統井然有序。
自今年2月啟動以來,項目對高樓村約2000畝耕地進行了為期數月的改造,完成了從“零散地”向“高產田”的系統升級。這片曾經低效的農地,如今煥發出生機。
“我們前期成立了協調小組,深入對接村民和大戶,通過土地流轉、集中整治,把原先零碎分散的承包地連成整片。糧食畝產量預計將從1200斤提升到1300斤,大農戶每畝增收150元,整體預計增收超過36萬元。”高樓村村委委員楊曉波介紹,項目不僅提升了農田“顏值”,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產值”。
一條條田間道路的變化,是村民最直觀的感受。過去狹窄泥濘的田埂,如今已拓寬為3米水泥農機道。原先依靠土溝渠灌溉,效率低、水資源浪費大,如今每塊田都配有統一上水口和水泥明溝排水系統,新建泵房并入主干水系,大幅提升了農業設施現代化水平。
“原先農機進不來、灌溉不通暢的問題,如今都解決了。”楊曉波說,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改變了農業面貌,也提升了農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我們還計劃打造研學基地,結合周邊花卉基地和鄉游中心的資源,與朱行中學合作開展農耕文化節活動,讓孩子們走進田野、體驗農業,真正讓這片田地‘活’起來、火起來。”
高新區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副書記戚歡軍介紹,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圍繞三個維度展開:一是推進田塊整治與土地平整,合并零散塊地,消除耕作障礙,改善土壤結構和耕作層厚度,為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二是升級灌排系統,建設貫通水渠網絡和灌溉設施,實現“旱能灌、澇能排”;三是修建機耕路,打通運輸瓶頸,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我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初衷,是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戚歡軍表示,高新區還將繼續推進更多片區良田改造項目,在提升耕地質量的同時,為農業科技應用提供載體,實現耕地資源的高效、可持續利用。
記者:陳憶文、楊季峰
編輯:俞嵐婷
責編:干鈺瓊、俞嵐婷
審核:陳建軍、林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