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每到夏天,幾乎一刻也離不開空調。在動輒 35℃+ 的高溫里,我們總以為古人早已習慣了酷熱,甚至覺得他們 "耐熱"。可你知道嗎?古代皇帝身著厚重龍袍,住在高大的宮殿里,那些宮殿在夏天就像一個個 "蒸籠",他們面臨的避暑難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嚴峻得多。
但他們并沒有被動忍受,而是依靠 "避暑山莊遷移"" 自涼式宮殿設計 "與" 大規模儲冰科技 "三大系統性方案,讓自己的夏日生活舒適得超乎想象,甚至堪稱" 講究 "。
避暑山莊的悠久傳統
很多人覺得古代氣候涼爽,古人不怕熱,這其實是個誤區。就說皇帝在宮中的處境吧,龍袍用料厚重,顏色深,吸熱嚴重,穿上就像裹著一床棉被。
而宮殿雖然高大宏偉,但大多是木質結構,通風效果差,一到夏天,陽光直射,室內溫度極高,簡直就是 "蒸籠"。為了擺脫這種困境,皇帝們很早就開始了 "空間逃離",避暑山莊成為重要的制度性選擇。
這種傳統可以追溯到西漢的甘泉宮。甘泉宮位于今陜西淳化,地勢較高,氣候涼爽,是漢武帝夏天常去的地方。
到了唐代,避暑山莊的建設達到了新的高度。
唐太宗的九成宮堪稱典范,據《九成宮醴泉銘》記載,九成宮 "絕壑為池,跨水為殿,高閣周建,長廊四起"。
其地理優勢十分明顯:位于今陜西麟游,海拔較高,夏季平均氣溫比長安低 5-6℃,周圍青山環繞,綠水長流,不僅氣候宜人,風景也十分優美。李世民常常在此處理政務,一住就是幾個月,可見其舒適度之高。
清代的承德避暑山莊則將這種避暑傳統推向了巔峰。
從康熙年間開始修建,歷經三代帝王,耗時 89 年才最終建成。它占地 564 萬平方米,相當于兩個頤和園的大小。
選址在河北承德,這里地形復雜,有山地、草原、湖泊,形成了獨特的微氣候。夏季時,來自蒙古高原的涼爽氣流在這里匯聚,加上茂密的植被和大面積的水域調節,氣溫比北京低 8-10℃。
承德避暑山莊不僅是皇帝避暑的場所,還是清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皇帝在這里接見少數民族首領、處理國家大事,集避暑、政治、外交等功能于一體。
此外,唐太宗的翠微宮、唐玄宗擴建的華清宮也是著名的避暑之地。華清宮因楊貴妃而聞名,傳說玄宗為了讓楊貴妃吃到新鮮的荔枝,專門開辟了一條 "荔枝道",從嶺南快馬加鞭運送荔枝到華清宮。想象一下,在炎熱的夏天,玄宗與楊貴妃在華清宮的溫泉旁,品嘗著新鮮的荔枝,該是多么愜意的場景。
可以說,避暑對于皇帝來說,不僅僅是個人的舒適需求,更是一種制度性的安排,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巧奪天工:宮殿自身的 "自涼" 設計
即便在宮中,皇帝也不會讓自己忍受酷熱,他們的宮殿本身就充滿了 "自涼" 的智慧,古人深諳建筑物理,運用各種巧妙的設計讓宮殿成為天然的 "空調房"。
先說窗戶,古代的支摘窗堪稱一絕。
這種窗戶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夏天時可以將中間和下面的窗板拆卸下來,形成一個巨大的開口,促進空氣對流。筆者在翻閱《工部營造檔案》時發現,支摘窗的設計十分講究,窗格的大小、間距都經過精心計算,既能保證通風效果,又能防止蚊蟲進入。
這種設計就像現代建筑中的 "被動式通風系統",通過自然氣流的流動,讓室內空氣保持清新涼爽,效果甚至優于普通的電扇。
屋頂的脊獸間隙也有妙用。脊獸是宮殿屋頂上的裝飾性構件,不僅美觀,還能起到排氣的作用。
這些脊獸之間留有一定的縫隙,形成了天然的 "煙囪效應",室內的熱空氣可以通過這些縫隙上升排出,同時外界的冷空氣從下方的門窗進入,形成良好的氣流循環,就像給宮殿裝了一個天然的 "排氣扇"。
在遮陽與內飾方面,古人也有很多妙招。
堂簾是常用的遮陽工具,用竹簾、布簾等制成,既能遮擋陽光,又能保持一定的透光性。
室內鋪設竹席、瓷枕,還有珍貴的象牙席,這些物品都具有良好的散熱性能。
家具方面,黃花梨、紫檀等木材不僅質地優良,而且導熱性低,使用這些木材制作的桌椅、床榻,在夏天摸起來不會覺得燙手。
說到水力空調的巔峰,就不得不提 "水木明瑟" 和 "自雨亭"。以 "水木明瑟" 為例,它利用水輪將水提升到屋頂,形成水幕,同時水輪帶動風輪轉動,將水汽吹向室內。
這種設計就像現代的 "蒸發冷卻空調",水幕在蒸發過程中吸收熱量,降低周圍溫度,風輪則將涼爽的水汽送到室內各個角落。
據《舊唐書》記載,唐代就已經有類似的裝置,到了清代,這種技術更加成熟,效果顯著,能讓室內溫度降低 5-8℃。
古人在宮殿設計上的這些智慧,是他們經過千百年的經驗積累,對氣流、散熱原理的完美應用,讓人不得不贊嘆他們的巧思。
冰封奇謀:儲冰科技與終極 "黑科技"
在古代,冰是一種極其珍貴的資源,也是皇帝避暑的核心 "武器",圍繞著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冰政" 制度和儲冰科技。
每年冬天,當河水結冰達到一定厚度時,工人就會開始采冰。
采冰的時間一般在冬至之后,選擇晴朗寒冷的日子,因為此時的冰最堅硬、最干凈。采冰的地點通常是在宮廷專用的冰窖附近的河面,冰塊的厚度有嚴格標準,一般要達到 30 厘米以上。采好的冰通過冰車運輸到冰窖儲存。
冰車的結構很有講究,底部鋪有鉛皮,四周用棉布和粗布密封,就像一個 "樸素的冷鏈車",能減少冰塊在運輸過程中的融化。
冰窖的建造更是一門學問,一般建在地下深處,四周用磚石砌成,底部鋪設陶瓦,防止地下水滲透,窖內用麥秸層疊鋪設,起到保溫作用。
這些冰窖能讓冰塊保存到第二年夏天,據《清會典圖》記載,清代北京有官辦冰窖 18 座,每座可儲冰 2.5 萬塊,可見儲冰規模之大。
夏天時,冰的發放有嚴格的 "冰票" 體系,根據等級不同,發放的冰塊數量也不一樣。
皇帝、皇后、嬪妃等皇室成員自然能得到大量的冰塊,而大臣、宮女、太監等則按級別領取。內務府的賬本詳細記錄了冰塊的發放情況,這體現了嚴格的等級差異。
冰的應用更是奢華多樣。慈禧太后喜歡的 "甜碗子",就是用冰塊冰鎮的水果羹,據《內務府檔案》記載,其配方包括荔枝、葡萄、蓮子等,口感清甜涼爽。
在室內,冰鑒是常用的降溫工具,它由外層木箱、中層鉛皮和內層瓷罐組成,三層結構形成良好的保溫層,將冰塊放在中層,內層可以存放食物、飲品,既能保鮮又能降溫,而且這種降溫方式溫和無濕氣,比現代冰箱還有優勢。
唐代的含涼殿堪稱儲冰科技與建筑設計結合的典范。
殿內大量堆放冰塊,同時利用水動力風車送風,配合環形水簾,形成一個立體的降溫系統。涼風水汽在殿內循環,讓人感覺十分宜人。
不過,即便有這樣的 "黑科技",也擋不住酷熱,據說陳知節在含涼殿飲用冰鎮飲品后腹瀉,而玄宗即使在含涼殿,也會流汗,可見當時的酷熱程度,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古人在避暑上的努力。
有人認為這種儲冰技術可能受到了拜占庭等外來文化的影響,但不管怎樣,古人將其發展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背后是制度性、技術性和人力協作的完美結合。
結語
如今,我們享受著空調帶來的便捷,但古人在沒有現代科技的情況下,通過系統性的工程、巧妙的建筑設計和對自然資源的極致利用,讓自己的夏日生活過得舒適而講究,這種 "認真" 和 "講究" 遠超我們的想象。他們的避暑智慧,是融合自然力(風、水、冰)、建筑智慧("會呼吸" 的宮殿)、系統工程(儲運)和生活態度的結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