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圍繞俄羅斯石油的關稅風暴,讓中印在美式霸權面前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面孔。
美國參議員格雷厄姆拋出一項法案:對從俄羅斯進口能源的國家加征500%關稅,直指中國與印度。特朗普在打高爾夫時點頭默許了這項“經濟核彈”,并計劃于7月在國會推動通過。
當時印度外長蘇杰生正在美國訪問,得知消息后他緊急約見格雷厄姆,低聲解釋印度在能源和安全領域的“關切與利益”——一場“求饒”行動悄然上演。
當“求饒”失敗后,新德里迅速變臉。48小時內,印度政府向WTO正式發出通知,將對美國商品征收報復性關稅,劍指美國對印度汽車零部件加征的25%懲罰性關稅。
500%關稅如同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這項由格雷厄姆推動的法案,表面針對中印購買俄油行為,實質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地緣政治博弈。
法案核心簡單粗暴:任何國家若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天然氣或鈾,其出口美國的所有商品將面臨額外五倍關稅。格雷厄姆毫不掩飾目標:“該法案就是要切斷普京的戰爭資金”。
俄烏沖突三年來,中印已成為俄羅斯能源的最大買家。數據顯示,五月中國日均進口俄油196萬桶,占原油進口總量17%;印度日均進口量更高達210萬桶,占比驚人地達到40%。
美國真正的戰略意圖一箭三雕:打擊俄羅斯能源收入、迫使中印選邊站隊、重塑全球能源秩序。格雷厄姆坦承:“目的不是立即動手,而是造一把懸在對手頭頂的刀”。
這場豪賭風險極高。美國媒體直斥其為“自殺式威脅”——若真實施,美國自身供應鏈和物價將遭受重創。沃爾瑪采購總監警告:“中國貨占貨架三成,翻五倍售價誰買單?”
面對關稅大棒,印度展現出令人瞠目的外交搖擺。外長蘇杰生最初反應充滿無力感,面對媒體追問僅以“船到橋頭自然直”搪塞。
低聲下氣的求饒姿態暴露了印度的軟肋。制造業僅占GDP的13%,本土手機產業鏈十年發展國產化率不足15%。一旦失去廉價俄油,其工業化進程可能直接倒退。
7月4日,印度突然轉向強硬。正式向WTO通報:將對美國商品征收7.25億美元報復性關稅,反擊美方對印度28.9億美元汽車出口的懲罰。這是兩個月內印度第二次對美發起關稅反制。
美印談判在農業領域陷入死局。戈亞爾部長強調:“農業和奶制品是紅線”。美國要求印度開放乳制品、家禽、玉米等市場,但印度平均農場僅1.08公頃,無法與美國平均187公頃的農場競爭。
7月9日的“關稅大限”步步逼近。若當天未能達成協議,特朗普威脅將對所有印度商品征收26%全面關稅。印度正站在經濟懸崖邊。
與印度的慌亂相比,中國應對沉著得令美國企業心慌。特斯拉緊急縮減上海工廠對美出口,英特爾直奔國會要求放棄對華芯片限制條款。
中方的反制并非空談。當美國試圖用稀土卡中國脖子時,卻驚恐發現中國掌控全球90%的稀土產量——這些“工業維生素”恰是芯片制造的命脈。
能源安全方面中國布局深遠。商務部研究員指出:“中國能源進口網絡遍布全球50多國,俄羅斯僅占17%份額”。中東、中亞、非洲的多元供應渠道,使中國擁有快速替代能力。
外交部早已劃清紅線:“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單邊制裁與長臂管轄,中俄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脅迫”。當美方7月初突然變臉時,中方聲明幾乎是對預設劇本的再次演繹。
無人機管制令已成為反制樣本。6月中國宣布無人機出口管制后,美國農用無人機價格暴漲350%,中國企業發貨量驟降60%。若有需要,更多王牌可隨時亮出。
這場關稅風暴正引發連鎖反應。國際油輪運費暴漲,布倫特原油價格突破81美元/桶。美國頁巖油企業意外成為“隱形受害者”,成本壓力劇增。
更深層沖擊在貨幣領域。中俄能源交易本幣結算率已達95%;印度開始使用阿聯酋迪拉姆支付俄油貨款;沙特完成首筆人民幣石油結算。美元霸權根基正在松動。
莫迪總理近期表態意味深長。出訪前他宣稱:“金磚國家是推動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平臺,有助于建立更加平衡的世界秩序”。在美國極力拉攏印度對抗中國之際,此言論被視作戰略自主宣言。
《紐約時報》發出警告:“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推高2萬種商品關稅,直接引爆全球貿易戰和大蕭條。如今美國國會仿佛失憶”。摩根大通報告顯示,美國衰退概率已升至60%。
中印的不同應對折射出兩國戰略定力的差距。當印度在“親美”與“自主”間搖擺時,中國正穩步推進“去單一依賴”戰略。2025年上半年,中國對東盟出口首次超過美國,占比達17.8%。
美國對印度的誤判尤為明顯。印度《經濟時報》社論點破關鍵:“美國把我們當工具,不是伙伴”。當萬斯副總統4月訪印推銷F-35戰機時,印度軍方卻因美方要求“棄購俄制武器”而怒火中燒。
貿易戰場外,新秩序正在孕育。中俄人民幣結算與北極航線開發同步推進;金磚國家從五國擴員為“全球南方聯盟”;本幣結算三角鏈在美制裁壓力下意外強化。
關稅大棒終成雙刃劍。加州建筑商因建材關稅三天漲價40%而集體抗議;得州油氣商會文件警示:若中國對乙烷原料反制加稅15%,全美塑料產業將癱瘓。美國企業的慘叫,正在國會走廊回蕩。
貿易戰的硝煙背后,美元霸權正悄然瓦解。中俄能源交易95%使用本幣結算,沙特完成首筆人民幣石油交易,印度用阿聯酋迪拉姆支付俄油貨款——這些“去美元化”的裂痕正在美國自筑的高關稅圍墻上蔓延。
當特朗普揮動關稅大棒時,可能未曾想到最終被孤立的或是美國自己。全球供應鏈重構的浪潮中,中國企業加速向東南亞轉移產能,東莞服裝廠轉產越南后出口額激增150%。
歷史的諷刺在于: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曾將世界拖入大蕭條,如今美國政客再次按下同一個危險按鈕。這場圍繞能源的博弈,終將超越貿易戰本身,成為國際秩序主導權更迭的冰冷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