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消費品牌不斷洗牌的當下,童裝市場的競爭也被切割得更加清晰:上有巴拉巴拉、安踏兒童等完成了供應鏈整合和渠道下沉的大品牌,以高勢能占據用戶心智;下有一批來自淘寶和直播間的白牌、淘品牌,以低價、高頻、輕設計快速攻占用戶決策的瞬間。
而那些新興品牌——還沒有形成廣泛認知,又不愿卷入價格戰的玩家——正面臨著更難走的路徑選擇題:如何在“過度傳播”與“缺乏表達”之間,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
正是在這樣的主旋律下,一些品牌選擇“逆流而上”,將敘事的起點回歸到“人”本身。
今年胖鯨關注到一個內容系列 Made by Human,這個系列自 2023 年發起后在同年更新了三期,而后在 2024 年停更了一年,今年 4 月,第四期上線,成為了熱度最高的一集。Made by Human 由童裝品牌幼嵐發起,將一個個站在產業鏈里的人,放到了品牌聚光燈之下。胖鯨好奇這個系列的開始,為什么停更了一年,又是什么原因讓它在重新啟動后,選擇了講述這樣一個“漫無目的”的故事?
截取自 Made by Human vol.4 從感覺開始
胖鯨有幸和幼嵐品牌部負責人龍霖從 Made by Human 聊起,也嘗試借助這組內容背后的行為邏輯,理解一家“新興童裝品牌”在當下中國消費品牌分層格局中,如何尋找自己的獨特路徑?
龍霖曾在廣告公司工作,如今自稱“服裝人”。采訪開始前她先問道:“最近你有沒有關注到什么有趣的品牌?”她自己的答案是 ASPIR 雀亦——一家來自貴州、主打手工與文化結合的品牌,“現在,手工的東西比較能打動我。”
這或許就是一個品牌人與品牌共同演化的開始方式。
以下為對話內容。
胖鯨:
Made by Human 這個內容系列是怎么開始的?它強調的是“背后的人”,這種“人”與“產品”的深度連接,是如何幫助品牌塑造獨特的敘事空間?
龍霖:
閆總是幼嵐長達七年的供應商伙伴,我們一起創造出了擼貓棉、桉樹皮、新新棉這些幼嵐的經典產品。閆總這人特別有意思,他喜歡摩托車,坐擁園林、超跑這些產業,但偏偏對紡織情有獨鐘。不僅如此,看似自帶“硬漢”氣場的閆總,做的是我們最柔軟的擼貓棉,我們當時就覺得最適合他的標簽是“張飛繡花”。
Made by Human 的靈感,正是從他開始的。在那之后我們記錄和講述了更多的和衣服相關的人。我們把這個系列命名為 Made by Human,說到底就是一個個關于人的、真實的、細枝末節的故事,這個人并不一定只是設計師,可能是一個工廠老板、流水線上的一名工人、一位工匠老師傅……因為做衣服,是一場由無數雙手接力完成的創作。所以我們常說:我們不是在設計一件衣服,而是在設計做好一件衣服的流程。
這個系列就像創始人九月說的那樣:“與其琢磨營銷噱頭,不如想想,怎么讓每一個圍繞這件衣服的人,多感受到一點點幸福。”
整個過程也非常自然、佛系。2023 年啟動后,我們并沒有制定一個很嚴格的發布時間,中間沒有特別想記錄的事我們曾經停更了一年,直到遇見插畫師門多,我們又重新找回了想記錄的沖動。她話不多,但她身上那種“漫無目的的狀態”,恰恰提醒了我們:有些事,不必太有目的。
胖鯨:
Made by Human 對你們的(商業)意義是什么?你們怎么評估這類內容的“效果”?
龍霖:
我覺得這個系列特別像幼嵐做事的方式。
至于它的商業意義,我們老板九月會說:“一個不看 ROI 的公司是有風險的,但一個只看 ROI 的公司是沒有前途的。”所以我們在判斷是否要做一個品牌內容時,不太會衡量 ROI,更在意的是它是不是我們當下想表達的事。一般就是先問自己兩個問題:如果這件事最終沒有效果,我還愿不愿意做?我能不能承受這個成本?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它就值得去做。
出乎意料的是,它帶來了遠超預期的回響。在招聘過程中,竟然有很多人是因為看到了 Made by Human 的視頻系列才決定來應聘幼嵐,也有人和我們說,第一次看到自己職業的故事被講述和看見,感受到真正的尊重與認可。
去年冬天,我們還做了一件更小的事:把孩子們穿著我們衣服的照片(獲得授權后),做成“幼嵐墻”送給核心供應商工廠。供應商拿到后非常喜歡,甚至把他們墻上的獎狀換成了這些照片。
這些小小的故事,也正好呼應了幼嵐的使命:為用戶提供高品質、舒適的服飾與真實美好的體驗;為內部伙伴營造一個相互尊重、激發專業的環境;與供應商建立平等互信、共同成長的關系。
Made by Human 是我們踐行這一使命的方式——它源于我們對衣服本身的熱愛,更出于對所有參與者的尊重與致敬。我們會持續做下去。
胖鯨:
你們內部有對內容輸出做過總結嗎?
龍霖:
總結一套做內容的方法論其實并不是我們擅長的,我們更看重的是和用戶在溝通過程里的價值觀和原則。
真誠的表達,是我們最重要的原則。不說假話,不夸大,不傲慢,一步一個腳印,尊重我們的用戶。
幼嵐的每一篇產品介紹,會更多去回答:為什么要做這款產品?我們是怎么一步步找到解決方案的?這個解決方案背后,又用了什么原理?我們也坦誠地寫這款產品的“不完美”,并解釋我們為什么仍然要生產它。
比如我們拿到整個春夏季的產品清單,先花很多時間去“感受”它們,不斷問自己:這批產品,它最打動人的點到底是什么?它最適合什么樣的講法?
幼嵐宣紙速干母親節系列特別印花
舉個例子,我們有一款速干面料,手感像紙一樣柔軟透氣,我們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宣紙”。這個命名本身其實就是營銷策略的一部分——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熟悉又富有文化意味的名字,讓用戶一眼就能感知到它的獨特質感。同時,像這種產品,我們的發力點就在于怎么讓大家“摸到”它。可能是通過線下的體驗活動,可能是通過社交平臺上強感知的視頻,讓大家在第一時間就理解它的特性。
“當水滴在宣紙上,它就會很快暈染開來,而摸上去依然是干爽的”
再比如我們有個“聰明疊層系統”,它的重點是在秋冬復雜的溫度環境下疊穿的方式,所以我們更需要拍一條結構清晰的視頻,去解釋“怎么疊穿”“怎么搭配”。
幼嵐“聰明疊層系統”
還有一些產品更偏視覺型的表達,我們的重點是去琢磨如何拍出一張“讓人一看就想買”的照片。
胖鯨:
你之前在廣告行業工作過,現在怎么看待“高效率敘事”與“慢敘事”的關系?
龍霖:
在廣告行業的那幾年,我的確會更在意“高效率敘事”。那是一個講求效率的時代,比如像“UPF1000+”這樣的參數,一旦喊出來就能轉化為直接的競爭優勢。品牌們在話術上也競相加碼,但現在,消費者不吃這一套了。
我們越來越相信,“慢敘事”的價值正在回歸。就像在幼嵐,我們選擇用 Made by Human 記錄做衣服的人,做小事節,在弄堂里策劃“巷一場秀”,和用戶建立更溫暖、更有質感的關系。
幼嵐“巷一場秀”
其實,幼嵐也曾經歷過追求效率的階段。
幼嵐在品牌六周年時正式啟用了全新 logo:“a:”
我們在品牌六周年時正式啟用了全新 logo:“a:”,看起來像一條線和兩顆紐扣的組合,呼應著我們的品牌精神——“小事大做”。
這個關鍵詞,其實早在品牌創立時就埋下了。那時我們在第一件 T 恤上印下這樣一句話:“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六年后,我們找到了一個更中文語境下的表達:“小事大做”。這也是幼嵐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確立品牌 Slogan。
幼嵐“小事大做 T 恤”
品牌發展的三個階段,也正好印證了這一路的理解與轉變:
第一階段,創始人九月從自己媽媽的身份出發去做產品,那時的 logo 是一朵云,象征“柔軟”與“保護”。可以說那時幼嵐更像一個“情緒品牌”,代表了一種溫柔的母性理想。
到了第二階段,我們進入更激烈的市場競爭期,開始焦慮“別人無法在第一時間記住我們是誰”。那時我們換了一個極簡、鋒利的“Y”做 logo,主打“植物基童裝”的品類定位,這階段大家追求的都是“高效率的表達”,希望快速給自己貼上一個標簽。
但我們很快發現——這個定位并沒有那么“我們”。
于是來到了第三階段。我們不再追求標簽式的高概念,而是回到真正擅長的事:把小事做好。
反映到我個人身上,我以前是做廣告的,但現在我就覺得我是一個服裝人,我最感興趣的也是做衣服。我們內部有這樣的觀點,所有人先是服裝人,先是熱愛這個行業,然后才是你的具體工作。
我們辦公室設有工作坊,任何人都可以去摸面料、剪布條,試衣服。我們還有線下店“一日店員”計劃,名額簡直一票難求。我部門里有位同事會手工,能陪孩子玩,她就特別搶手;還有人為了爭取到名額,偷偷和店員說可以不要工資,只想去體驗賣衣服。
這背后其實映照了我們今天的愿景:成為中國最懂做衣服的品牌。
這個愿景背后需要投入最多的就是時間。我們的核心產品面料研發周期是 18 個月,普通面料也要 10-12 個月。
幼嵐迭代了 8 年的產品“擼貓棉”
比如我們迭代了 8 年的產品“擼貓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內部稱它的故事是《一只笨貓》,它是一件不是非常有技術難度但需要下笨功夫的產品,從紗的捻度、織造的緊密,到小朋友一輪一輪的試穿體驗,今年它又調試了 5 個版本。
這是我們理解的好產品,不是關于技術的極致,而是關于體驗的平衡。
胖鯨:
當你們不用“高舉高打”的語言時,“表達”會不會變得很難?
龍霖:
九月是我在“衣服”這件事上的啟蒙老師。她讓我去摸不同面料,打開自己的感受,我慢慢發現自己對棉麻材質和手工制品特別有感覺。
前陣子我去了江西萬載學織夏布,當我摸到非常好的夏布,把它放在手上時,真的能感受到風穿過布料的感覺。我在那一刻感受到的幸福,也想把 ta 提煉出來,并傳遞出去。
龍霖在萬載織布 / 圖源:龍霖
截取自龍霖個人公眾號“第十六夜”
我想說的是消費品是一個關于感受的行業,感受是可以傳遞的。我們會被一件事感動,用戶也會。因為我們對用戶的理解足夠深,因為我們自己就是那個用戶。
我們在社群、門店和客戶溝通,所有的小紅書評論都是我們自己看、自己回,用戶的孩子從 90 cm 穿到 120 cm,我們跟著一起“看著長大”。我們團隊在招人上有個方法:想象一下你愿不愿意跟這個人坐下來吃兩個小時飯?如果愿意,說明我們有基本的情緒認同。這種認同會貫穿每次內容決策。
比如今年母親節,我們策劃了一個特別的企劃——“玲云的花店”。玲云,是我們創始人九月的媽媽。這樣一個比較個人的內容,但我們內部通過決策和達成共識非常快。
幼嵐 2025 年母親節特別策劃“玲云的花店”背后故事
就像九月說的,自己花了三十多年,才真正“看見”了媽媽,又花了九年多,才學會表達對媽媽的愛與感謝。
所以這次,我們布置了一個不到一平米的小花店:玲云喜歡的花、她常坐的那把椅子、她愛聽的磁帶、她小心壓在玻璃下的老票據……都被一一擺進這個溫柔的角落。我們希望,每一個在五月走進它的人,都能在這些舊物和老歌的陪伴下,回到小時候與媽媽共處的某個日常瞬間。
母親節那天,我們的店里放著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很多阿姨和奶奶來了,直接在我們店里唱起了卡拉 OK;還有許多小朋友拿起座機問媽媽這是什么(很多小孩現在的生活里已經沒有座機了),你告訴 ta 可以打電話以后,ta 說要打電話給小豬佩奇。
你說這件事有多少“傳播價值”?這是一個相對個人化的內容。但是一個內容不需要打動全世界,而是需要對的人記住你。品牌不是越多人喜歡越好,而是“喜歡你的人,真的很喜歡你”。這是品牌力最深的地方。
“上央視的幼嵐”
所以對“破圈”這個詞我們一直持保留態度。破圈當然是一件很好的事,但它不能成為目的。營銷應該回到“人”和“人的語言”里,而不是制造一套對用戶說的話術。其實我們內部也很少說“營銷”這個詞,我們比較常說“溝通”。
胖鯨:
這套方法和你們如何理解用戶相關嗎?
龍霖:
我們不太看傳統的那種用戶畫像。我們內部是有點“排斥”用標簽去概括人的。
九月有一次在我們的員工大會上說:“一線城市、30-40 歲女性,這些標簽看起來清晰,但你了解 ta 嗎?”比如說我們部門的所有人可能都符合這個畫像,但我們的購物方式、喜好其實完全不同。
“求求前桌買幼嵐”
我們更傾向于“點對點”的理解用戶方式,去感受他們是怎樣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這才是我們真正想理解的“用戶”。
胖鯨:
你怎么總結現在的幼嵐,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龍霖:
以前,我們更像是服裝行業里的創業者;而現在,我們越來越相信,我們正在成為這個行業的中堅力量。
后記
采訪結束后走進店里,兩個小孩和一個大人圍坐在一張桌旁,在貝殼上涂色。
:“我現在用的是藍色,我們正好在幼嵐,是藍色的藍嗎?”
:“之前用過這個藍哦。”
在采訪過程中龍霖告訴我的信息,沒想到這么快就現學現用上了。
和這一場景相似的是,龍霖說:“如果把我們整個公司拿出來放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可能更像是一群文科生。”
這件事體現在龍霖身上,她有個自己的公眾號,不定期記載她的工作和生活。
而品牌本身就是一種與世界相處的方式。正如幼嵐初創時印在第一件T恤上的那句話:“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那些看起來微小的事,終將決定我們成為什么樣的品牌,也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件事在幼嵐身上變得更加確定。
幼嵐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為中國家庭設計兼顧舒適、實用和美觀的衣物。幼嵐認為衣服是一件“小事”,穿著者的感受才是“大事”。幼嵐從材質開始設計每一件產品,專注做好從版型到工藝的每一個細節,為每個家庭成員帶來舒適得體、經久耐用的好衣物。
本期作者:Anna
作者后記:
我為什么報了這個選題?
鎖定幼嵐作為選題,源于其人物紀錄片系列 Made by Human 第四期的熱度反差——在停更一年后,它意外獲得了更高關注。彼時我正困于寫作的“大眾化”桎梏,此行便成了一場叩問:為何將鏡頭對準產業鏈里的“無名者”?
對話中,龍霖口中的“咱做衣服就是好”,如針腳般貫穿品牌脈絡:從產品研發(如迭代8年的“擼貓棉”),到內容創作(基于對用戶的深度理解),再到用戶溝通(拒絕標簽化畫像)和組織文化(全員首先做“服裝人”)。這一切的線頭,皆系于“人”,甘將短期ROI讓位于對產業鏈伙伴、員工、用戶的尊重。回報亦如靜水深流:人才因共鳴奔赴,供應鏈關系日益堅韌,用戶生出 “被懂得”的歸屬感(“喜歡你的人,真的很喜歡你”)。
我常自嘲“采一個愛一個”,才意識到原來正是小龍口中的“做具體的事情太好了”:它既是幼嵐從創業到深耕的年輪延展,亦是我與受訪者認知藤蔓的悄然共生。做童裝如養小孩,需奢侈的耐心,棄功利目的,順應生長的呼吸。恰似幼嵐與一個個家庭,在同一片時光土壤中并肩抽枝——這是最深的品牌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