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年,香港一間簡陋的公寓里,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對著外國記者老淚縱橫:“當年國民大革命失敗后,要是我跟了蔣介石,何應欽那個位置就是我的;要是我跟周恩來走,朱德十大元帥之首的位置也得讓我!可我偏偏選了汪精衛,他后來叛國當漢奸,我這一輩子啊……”
這位老人,正是北伐戰場上大名鼎鼎的 “鐵軍” 軍長張發奎。葉劍英元帥得知他去世后,特意發來唁電:“驚悉向華將軍逝世,不勝哀悼。” 能讓開國元帥如此敬重,張發奎到底是何許人也?
一、從窮小子到鐵軍軍長
1896 年,張發奎出生在廣東韶關一個窮苦人家。那時候的廣東,滿大街都是講著 “驅除韃虜” 的熱血青年。16 歲那年,他揣著一本《革命軍》加入同盟會,跟著孫中山鬧革命。
都說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可張發奎這個 “秀才兵” 卻讓人服氣。他讀過書,打起仗來腦子特別活。1925 年,他當上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 12 師師長,手下有個叫葉挺的營長,后來成了名震天下的 “葉挺獨立團” 團長。
北伐戰爭打響后,張發奎帶著第四軍一路開掛。在武昌城下,他和葉挺一左一右,硬是把吳佩孚的 “王牌師” 打得落花流水。賀勝橋戰役時,他親自端著機槍沖鋒,把北洋軍殺得丟盔棄甲。老百姓編了個順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張發奎的第四軍來打靶。”
就這么一路打下來,第四軍成了響當當的 “鐵軍”,張發奎也當上了軍長。那時候,朱德、葉挺、林彪這些后來的開國元勛,都在他手下當兵。要是擱現在,那絕對是 “王者段位” 的大佬。
二、關鍵抉擇走錯路
1927 年,國民黨內部鬧起了 “分家”,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山頭,汪精衛在武漢跟他對著干。張發奎本來就看不上蔣介石搞的 “四一二” 大屠殺,直接帶著部隊投奔了汪精衛。
可他沒想到,汪精衛也是個 “墻頭草”。這邊剛跟共產黨合作,那邊就聽蔣介石的話搞 “分共”。張發奎夾在中間,心里那叫一個糾結。周恩來親自來找他,說:“老張,跟我們一起干吧,將來新中國有你一份。” 可他猶豫來猶豫去,最后還是聽了汪精衛的命令,去鎮壓廣州起義。
這一錯,就是一輩子。廣州起義失敗后,他看著滿地的尸體,腸子都悔青了。后來他跟人說:“當時要是咬咬牙跟了共產黨,現在說不定就是元帥了。”
三、抗日戰場上的鐵血將軍
雖說政治上走了彎路,但張發奎抗日那是不含糊。1937 年淞滬會戰,他帶著第八集團軍死守浦東。日軍的飛機大炮像下雨一樣砸過來,他卻站在陣地上喊:“弟兄們,給我往死里打!不殺光日本鬼子,老子就去當和尚!”
他親自指揮炮兵轟擊日軍旗艦 “出云號”,一炮下去,黃浦江面炸出十幾米高的水柱。后來在武漢會戰、粵北會戰,他都打得日軍哭爹喊娘。連日本鬼子都承認:“張發奎的部隊,比鋼刀還硬。”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讓他去受降廣州。他本來挺高興,可后來發現蔣介石居然把香港的受降權讓給英國,氣得拍桌子罵娘:“這是中國的地盤,憑啥讓英國人指手畫腳!” 他還專門成立特別行動隊,追捕那些逃到香港的漢奸,老百姓都夸他 “是條漢子”。
四、晚年悔恨與國家認可
1949 年后,張發奎沒跟著蔣介石去臺灣,而是隱居香港。1955 年,他在報紙上看到新中國授銜的消息,朱德、彭德懷這些老部下都成了元帥。他拿著報紙發呆了一整天,喃喃自語:“要是當年……”
1980 年,他在香港病逝,享年 84 歲。葉劍英元帥專門發來唁電,稱他為 “將軍”。按照他的遺愿,他的骨灰被運回廣東安葬。入土那天,很多當年的老部下都來送他,有人哭著說:“老軍長,您抗日的功勞,我們永遠記得。”
張發奎的一輩子,就像一場沒下完的棋。關鍵幾步走錯了,可棋盤上的廝殺,咱中國老百姓都看在眼里。他抗日的功勞,誰也抹不掉。就像葉帥說的:“鄉情舊誼,時所縈懷。” 這樣的將軍,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資料來源:
《張發奎口述自傳》,張發奎口述,夏蓮瑛記錄,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0 年。
《人民日報》,1980 年 10 月 17 日,《張發奎將軍逝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