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不再像壓著大石頭了,終于能躺平睡個安穩覺,現在我走路也能一口氣走個20米了,以前走兩步就開始喘。”7月3日,出院前的李先生(化姓)在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心臟大血管病房里露出輕松的笑容。就在不久前,他在這里成功接受了國產人工心臟“集成式雙心室輔助裝置”植入術,成為江蘇省首位植入國產集成式雙心室輔助裝置的患者。
往昔手術難解危機,“雙心”衰竭命懸一線
來自揚州的李先生現年54歲,他回憶,2022年3月就在當地醫院被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接受了心臟瓣膜手術與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然而術后恢復并不理想?!敖衲?月,我父親再次發病,那時候精神很不好,胃口也差,氣喘得厲害,晚上睡覺不能平躺,而且雙腿也腫得厲害。在我們當地醫院住院治療了10來天也不見好轉,真的急死我們?!崩钕壬膬鹤诱f道。
5月初,李先生輾轉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檢查結果觸目驚心——他的心臟已擴大到正常人的兩倍(左心室直徑超80mm),處于全心增大、嚴重雙心室衰竭狀態?!盎颊咦笮墓δ軜O差,右心同樣存在器質性病變,像這樣的心衰病人,必須立馬做人工心臟植入,但單純的左心室輔助裝置無法解決他的問題?!毙呐K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豐教授說。
絕境中的“雙擎”方案,二次開胸精細“拆彈”
面對這顆歷經瓣膜和搭橋手術、脆弱如薄紙的心臟,治療團隊面臨嚴峻挑戰。心臟移植本是治療終末期心衰的“金標準”,但供體稀缺且患者年齡等因素限制了這一選擇。綜合評估后,團隊決定將其納入集成式雙心室輔助裝置植入臨床研究,為其實施集成式“雙心”人工心臟植入手術。
“就像給一輛幾近報廢的賽車同時更換左右引擎,而且不能熄火檢修”,邵主任解釋手術難點,“因為他做過二尖瓣置換、三尖瓣成形和冠脈搭橋手術,手術距今間隔時間不長,再加上此前二尖瓣換的是生物瓣,為了防止二尖瓣生物瓣的支架對左心室后壁的損傷,我們不能大幅度搬動心臟,所以集成式人工心臟的左心室輔助裝置泵我們只能原位縫在左心室的心尖部,這就給團隊帶來不小的挑戰”,邵主任告訴記者,常規的人工心臟“磁懸浮左心室輔助裝置”植入手術,團隊已在四年內積累了76例經驗,但這次的挑戰在于如何調整好右心室輔助裝置泵的位置和角度:“因為右心房靠近房間隔和瓣膜,如果植入的位置不佳,很容易會在心臟泵血過程中被吸到那里造成堵塞,所以團隊必須在術前做好充分的設計和準備?!鄙壑魅握f。
6月3日,在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體外循環師、手術室等多學科護航下,邵主任團隊迎難而上。術中在超聲精準引導下,將左心泵入血口對準二尖瓣,右心泵入血口朝向三尖瓣,構建完備血流通道,經歷精密“拆彈”后,隨著雙泵同步啟動運行,生命信號重新在監測屏上穩定躍動,這臺高難度手術最終成功完成。
集成式“雙心同啟”開辟終末期心衰救治新路徑
術后,李先生恢復順利,不久即可下床活動。查房時他感慨:“現在呼吸暢快了,腿也不腫了,感覺重獲新生!”
據邵主任介紹,一般而言,終末期心衰患者大部分都是左心室出現問題,“全球每年超過8000例終末期心衰患者都是植入左心室輔助裝置,在我國這個比例也在90%以上”,邵主任表示,雖然集成式雙心室輔助裝置不是主流,但對特定患者意義重大:“比如擴張型心肌病中有部分病人同時患有右心功能不全,如果僅僅為其植入左心室輔助裝置,在使用的過程中他的右心功能不全會進一步加重,可能會面臨術中很難脫離體外循環,甚至要裝ECMO的困境,因此這一部分病人我們建議同時加上右心室輔助裝置,也就是植入集成式雙心室輔助裝置”,邵主任告訴記者,臨床研究表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原先作為心臟移植“過渡橋梁”作用的人工心臟,已可能成為終末期心衰患者永久性的治療選擇。“本次省內首例集成式雙心室輔助裝置植入手術的成功,標志著我們對終末期復雜心衰的救治能力達到了新的高度”,邵主任強調,該手術目前屬于臨床研究階段,團隊將持續探索技術創新,讓更多徘徊在生死邊緣的心衰患者重燃生命希望。
通訊員 何雨田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劉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