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中國傳統歷法中暑氣最重的一段時間,通常出現在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開始,持續一個月左右,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它不僅是氣候上的一個特殊時期,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健康智慧。
三伏天的說法歷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據《史記·秦紀六》記載“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這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關于“伏”的記錄。古人認為,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同時也是陰氣開始滋生的階段。“伏”有潛藏、藏伏之意,意在提醒人們在這個時期要順應自然規律,采取適當的養生和生活方式,避免過度勞累和暴曬,以保護身體的陽氣和陰氣平衡。
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2025年三伏天的具體日期如下:
初伏:從7月12日開始,到7月21日結束,共10天。
中伏:從7月22日開始,到8月10日結束,共20天。
末伏:從8月11日開始,到8月20日結束,共10天。
作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女性在此階段進行中醫養生需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調理
多吃清熱解暑的食物:如西瓜、苦瓜、黃瓜、綠豆等,有助于清熱解暑、生津止渴。
適量攝入溫熱食物:三伏天天氣炎熱,人體出汗較多,陽氣外泄,脾胃功能相對較弱,因此可以適當吃一些溫熱的食物,如生姜、羊肉等,以溫中散寒、健脾益氣。
在此我們推薦幾款茶飲:
(1)清熱解暑類
綠豆薄荷茶
配方:綠豆30克、薄荷5克、冰糖適量。
做法:先將綠豆洗凈,加水煮至熟爛,再放入薄荷煮幾分鐘,最后加入冰糖調味。
功效:綠豆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的作用,薄荷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二者搭配能有效緩解三伏天的暑熱,減輕心煩、口渴等癥狀。
金銀花茶
配方:金銀花10克。
做法:將金銀花放入杯中,用開水沖泡,燜泡5-10分鐘后即可飲用。
功效:金銀花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對于三伏天容易出現的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2)祛濕類
陳皮茯苓茶
配方:陳皮5克、茯苓10克。
做法:將陳皮和茯苓洗凈,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煎煮15-20分鐘,取汁飲用。
功效:陳皮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茯苓可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此茶能幫助祛除體內濕氣,增強脾胃功能,緩解三伏天因濕氣重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脹等癥狀。
藿香佩蘭茶
配方:藿香5克、佩蘭5克。
做法:將藿香和佩蘭洗凈,用開水沖泡,燜泡10分鐘左右。
功效:藿香和佩蘭都有芳香化濕、解暑的作用,能有效改善三伏天暑濕困脾導致的惡心、嘔吐、口中黏膩等癥狀。
(3)滋陰潤燥類
麥冬枸杞茶
配方:麥冬10克、枸杞10克。
做法:將麥冬和枸杞放入杯中,用開水沖泡,燜泡15-20分鐘。
功效:麥冬能養陰生津、潤肺清心,枸杞可滋補肝腎、益精明目,三伏天飲用此茶能防止暑熱傷陰,緩解口干舌燥、眼睛干澀等不適。
玉竹沙參茶
配方:玉竹10克、沙參10克。
做法:把玉竹和沙參洗凈,加水煎煮20-30分鐘,取汁飲用。
功效:玉竹和沙參都有滋陰潤燥的功效,適合在三伏天因燥熱傷陰而出現干咳少痰、皮膚干燥等癥狀的人群飲用。
2.起居調理
保證充足的睡眠:三伏天晝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容易感到疲勞,因此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以恢復體力和精力。
避免熬夜:熬夜會影響人體的生物鐘,導致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因此要避免熬夜,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適當午休:中午氣溫較高,人體容易疲勞,可以適當午休30分鐘左右,以緩解疲勞,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3.穴位保健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此時人體陽氣最為旺盛,是進行養生保健的好時機。通過按摩特定穴位,能調節身體機能、促進氣血運行、增強免疫力等。以下為您推薦一些適合三伏天按摩的穴位:
(1)合谷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位于手背,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簡便取穴方法為: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即是此穴。
三伏天按摩合谷穴,可幫助驅散體內的風邪和熱邪,緩解因暑熱引起的頭痛、發熱、目赤腫痛等癥狀。按摩方法:用對側拇指按揉,每次1-3分鐘,以穴位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2)足三里: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功效:能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三伏天天氣炎熱,人們容易脾胃功能減弱,出現食欲不振等情況,按摩足三里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按壓,每次按揉3-5分鐘,力度適中,以有酸脹、發熱的感覺為佳。
(3)關元穴:屬任脈,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功效: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三伏天人體陽氣外浮,體內陽氣相對不足,按摩關元穴可以補充元氣,提高身體的抵抗力,改善虛寒體質。按摩方法:可采用揉法或摩法。揉法是用手指按揉穴位,每次3-5分鐘;摩法是用手掌掌根在穴位上做環形摩動,每次5-10分鐘。
(4)神闕穴:即肚臍,位于臍中央。功效:有溫陽救逆、利水固脫的作用。三伏天濕氣較重,按摩神闕穴可促進人體的氣血運行,增強脾胃功能,有助于排出體內濕氣。按摩方法:一般采用揉法或摩法。將手掌搓熱后,放在神闕穴上,以順時針方向緩慢按摩,每次5-10分鐘。
(5)大椎穴:屬督脈,位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低頭時,頸部后方最突出的骨頭下方的凹陷處就是大椎穴。功效:具有解表清熱、疏風散寒、清腦寧神等功效。三伏天,外界暑熱與人體陽氣交蒸,按摩大椎穴可調節人體陽氣,散熱退熱,預防感冒。按摩方法:用食指和中指并攏,按揉大椎穴,每次2-3分鐘,以穴位局部微微發紅為度。
4.婦科特色養生:三伏貼
當然,現代女性工作生活事物繁雜,很難保證每天的按摩養生保健,針對三伏天的節氣特點,云南省中醫醫院滇池院區婦科傳統經典養生療法三伏貼結合女性的體質特點,溫煦腎陽,散寒暖宮,治療由寒邪濕滯引起的各種婦科疾病。采用對皮膚有較強刺激的中藥貼敷于經絡特定穴位,利用藥物的刺激作用,使局部皮膚充血、發泡甚至化膿,通過調理臟腑、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從而“冬病夏治、內病外治”,有效增強機體抗病能力。2025年三伏貼治療即將啟動,敬請關注!
文/滇池院區婦科 王一雯
供稿單位:云南省中醫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