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王朝,對京杭大運河都要進行改道開鑿,對老河道進行整修、疏通,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漕運,利用漕運來發展中國的經濟。
中國的政治中心主要在西北和北方,需要將南方的田賦和各種物資運抵京城。那時,陸路運輸速度慢,運量小,費用高。海運存在風濤險惡,只有水上運輸,運河漕運逐漸成為達到這一目的理想方式。中國作為封建帝國統治的經濟命脈,運河漕運解決了國庫存儲和官兵的糧餉供給,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旺與衰退。 隋代漕運。隋運河開鑿后,各地漕糧源源不斷運抵洛陽,隋運河南北綿長,流域面積廣闊,各河段地理差異很大,從江南到河北的航船無法從起點一次到達,為適應這一情況,隋代在運河沿線樞紐地點修建了大型糧倉和轉運倉,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漕運局。當年,漕船過洛陽往西到長安,還有800里的路途,漕船駛入黃河,還會在函谷關附近遭遇三門砥柱之險。
隋文帝開鑿了與渭南渠相近的廣道渠。這條渠通常會被泥沙淤塞,需要不時疏浚。隋煬帝干脆就在水道暢通,便于漕運,又有險可守的洛陽建起了東郡,避開了難題。 唐代漕運。玄宗天寶年間(742一755),韋堅任轉運使,在望春樓下開鑿廣運潭以聚漕舟,又將裴耀卿所變江南義倉糙米折變為本地特產,擴大了中央糧食和各地土特產的運輸量。 當時唐朝長安水運業的發達,可從唐玄宗舉辦“水上運輸展覽會”上得到反映,在長安望春樓下運河西段的廣運潭有二三百條船,都按牌只標明貨臺。除糧食外,還有各地土特產。 廣陵郡的船裝載廣陵所產的棉、鏡、銅器、海味;丹陽郡的船裝載京口的凌衫緞;晉陵郡的船裝的是綾繡;會稽郡的船裝的是銅器、吳綾、絳紗;南海郡的船,裝的是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豫章郡的船,裝的是名瓷、酒器、茶釜、茶鐺、茶碗;宣城郡的船,裝的是空青石、紙、筆;始安郡的船,裝的是蕉葛、蟒蛇膽、翡翠。共有數十個郡的船。 駕船的船工都戴著大大的斗笠,穿著寬袖的衣服和草鞋,用鼓笛胡笙伴奏,邊歌邊舞。第一條船上的人帶頭領唱,其它船上的人隨和唱。一百多穿著鮮色服裝的婦女,隨著歌聲表演優美的舞蹈。
一船領航,其余的船只徐徐跟上。到了望春樓下,船檣延綿數里,盛況空前。參觀的人群,歡聲笑語,熱鬧非常。這些各地出產的物品,通過大運河運抵長安。 唐帝國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東南漕糧,由于漕運艱險,玄宗曾一度離開首都長安,常年駐于洛陽,“就食東都”。裴耀卿的分段漕運方案和韋豎百疏理渭河漕運緩解了這一問題,漕糧由唐初的每年20萬石增加到700萬石,中唐以后,江淮地區負擔著國家賦稅的十分之九,幾乎全靠大運河轉運。安史之亂后,北方藩鎮割據,永濟渠浙失作用,通往南方的漕路,成為唐帝國的生命線。唐末東南系統運河被破壞,中斷了江淮漕米物資與唐王朝的聯系,加速了唐王朝的覆滅。
宋代漕運。北宋在運河交匯處的開封建都,積極改善航運條件,每年通過運河運送的漕糧500一800萬石。宋室南渡后,宋金以淮河為界,南北對峙,造成了大運河南北斷航,但宋金各自對大運河的利用和治理并未停止。南宋一面以江南運河和通揚運河為生命線,同時熱衷經營“浙東運河”,發展海外貿易。 元代漕運。元帝國建都北京,對南方漕糧的需求超過前代。元政府組織疏鑿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使漕糧船從杭州直達北京。草創時期的大運河還不能充分滿足漕運和和南北物資交流的需要,元代漕運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海運。但全國水上交通網的建立為明王朝的漕運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明代漕運。明代實施“湖運分離”,通暢的大運河真正成為南北物資和文化交流的大動脈,漕運也變得更加便利。明運河漕船每年達八千多艘,運往京城的糧食400一600萬石。明代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漕運制度,保證漕糧及時安全北運,并促成了明代運河航運的興盛局面。
明代漕運的管理體制分為三級,中央、地方、運軍。中央下設漕督: 總管漕政之長,包括征收漕糧、兌運開船、摧攢運輸,查驗核實等。領運: 由各有漕省衛所軍士承擔,共12位,領12萬軍衛運丁。攢運: 有戶部侍郎,郎中或御使充任,負責督催漕船如期開行。監兌: 由戶部主事5人充任,督同各地官府監督漕糧品質和兌運速度。巡漕御史: 負責監察河道及漕運二職的吏治,以防漕政中的?政。地方下設督糧道: 由道員出任,總理通省糧儲,協助巡撫主管本省漕糧征收與起運。押運: 由有漕各省參政出任,經理糧船過閘過壩,管押到京。運軍: 包括運船11770只,官軍113衛所,共12萬人。 清代漕運。清代漕運經歷了由盛而衰的過程。清前期沿襲明代成規,利用運河進行漕運。
1873年,運河淤塞,漕運弊壞,清政府改由外輪海運漕浪,河運量剩10萬石。光偖二十七年(1902)隨著漕糧折合成銀兩征收,京杭運河漕運事業終結。 博物館存放著一幅“清-《千里運河圖》”畫卷,此卷屬民間捐贈,長2608厘米,寬30厘米,紙本,工筆設色。此卷取長江以北至北京段運河,描繪了長江及運河兩岸的山川地貌、河汊港灣、城鎮村莊、風土人情等,是一幅千里運河航道交通圖、風情圖和人文歷史畫卷,對考證古運河變遷、漕運興衰等均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獻價值。
(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