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正念 持續發聲 歡迎關注】
董子把“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說成“何以為家”這絕對不是口誤,如同把龔自珍的“萬馬齊喑(yin)究可哀”讀成“萬馬齊暗(an)究可哀”,標準的“武大郎穿高跟鞋-裝大個,結果劈叉了。
想起一個網絡梗,關中老農民拿著B超單子,滿醫院找13超科找不到,回來大罵手工開單子的醫生,“你這個B叉得也太大了”。
“何以家為”是古代漢語中典型的反問句式,“何以……為”是固定搭配的結構,例如《左傳》中有“何以伐為?”,《論語》中有“何以文為?”,“何”是疑問代詞,“以”是介詞,“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裝手法,意思是“憑什么”,“用什么”,“怎么能”,這些和現代漢語大體相同,容易理解,這里的“家”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成家、立家”。
問題出在后面那個“為”,在“何以家為”里面是句末語氣詞,表示反問,相當于“為什么呢”的“呢”,與“何”呼應,起到強化語氣的作用。“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直譯是“怎么能顧得上成家呢”,而董子的“何以為家”也可以勉強理解為“怎么能顧得上成家”,所不同的是,董子想當然按照現代漢語詞匯組合理解,“為”是動詞,表意“成立”,“家”是名詞,“為家”就是“成家”。
董子為啥會出錯?古文功底太稀松唄,缺乏對經典句式的基本辨識能力,憑印象和現代語感隨意“組裝”古文,知道“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意思,想當然用了“何以為家”,平時大家常說的“四海為家”也是“為家”,沒錯啊。
這種事情放在文化圈,窩頭翻跟頭-有多大眼現多大眼。不過,一瓶不滿的21.1夜大校長指導半瓶晃蕩的董個球,足夠了。小孫以前講過,董子只要翻閱一下新書的目錄,就能講解整本書,且天花亂墜,現在信了吧,一點不夸張。賣貨郎忽悠丈母娘,狗掀門簾-全憑一張嘴,可惜是張歪嘴。
哎,歪嘴和尚念經-老跑調,罪過罪過。
財經、科技、互聯網、民生、認知,方法論,
跳出信息繭房,持續知識分享和觀點輸出,
點擊下方是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