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某高中,班主任一怒之下解散了“清北團隊合作群”。導火索是幾位達到清北錄取線的學生“拒報清北”,轉而選擇上海交大、復旦等校的熱門專業。這場的師生沖突,清晰暴露出教育價值觀的錯位與抉擇困境。
學生的“我選擇”彰顯理性覺醒與權益回歸。事件核心,在于學生作為志愿主體的選擇權是否被真正尊重。按照上一輩過往的“社會經驗”,當邁入清北校門的機會擺在面前,絕大多數人都會毫不遲疑,畢竟這兩所高校在當今中國代表的就是“最優解”。然而,新一代青年正掙脫“唯名校論”的枷鎖,更偏向于基于專業前景、個人志趣、職業規劃、地域偏好等多元因素做出決策。拒清北冷門而擇“華五”熱門賽道,絕非任性,恰是對自身發展負責的表現。契合心之所向的專業,方能激發持久動力,奠定更好職業基礎。強扭的瓜不甜,強加的選擇,是對學生主體權益的漠視,更埋下未來迷茫的種子。
教師的“大怒”折射公私交織的利益考量。老師的失望與憤怒,表面是為學生“錯失巔峰”而痛心,背后卻有復雜的現實因素。清北錄取率關乎學校聲譽與教師業績,有其“為公”的一面。但當憤怒升級為解散群聊,其動機便難以洗脫私利嫌疑——績效、獎金、個人光環,是否已捆綁了“為你好”的初衷?教師的職責在于以經驗與洞見為學生提供信息與理性建議,助學生看清不同道路的利弊,做“參謀”而不是“主宰”。志愿填報的最終決定權屬于學生及其家庭,當學生選擇偏離預期,教師應尊重差異,通過溝通引導,而非情緒化指責或道德綁架。解散群聊,正是邊界失守、角色錯位的極端表現。若將自身價值過度綁定于學生的“清北勛章”,甚至為此情緒化地干涉、懲罰其自主選擇,則背離了教育“點燃火種”的本質,淪為“填鴨”。
學生的取舍是對就業現實的務實回應。清北光環雖亮,但其部分冷門專業就業競爭力弱、發展空間有限,已是事實。相比之下,“華五”名校的熱門專業,因更貼合市場需求,往往提供更明朗的就業前景和薪酬。在現實壓力下,學生權衡“名校虛名”與“專業實利”,選擇更具市場競爭力的方向,是理性且正當的。當“成功”被狹隘定義為進入某兩所頂尖學府,教育就異化為追求政績的工程,背離了培養健全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根本目標。解散群聊的刺耳聲音,呼喚教育回歸本真。
教育必須回歸以“人”為本——尊重個體稟賦與選擇權,構建多元包容的評價體系,讓學校和教師的價值體現在“百花齊放”而非“一枝獨秀”。唯有掙脫“清北至上”的單一標準,教育之光才能照亮多樣人生,而非僅聚焦塔尖。當“最優解”的神話被打破,“我選擇”的勇氣被珍視,教育方能抵達其最深沃土——孕育自由而豐盈的靈魂,而非標準化的容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