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蒼蒼映緱城——寧海西門宋杏記
文|柴曉寶
浙江寧海西大街中段靠街邊北側,巍然矗立著一株參天古木,樹高可比五層樓宇,粗壯的樹干需四五人方能合抱。歷經了九百余載風霜,至今仍根深葉茂,郁郁蔥蔥。一年四季變換著不同色彩的衣裳:春天一襲嫩綠,一派欣欣向榮;夏天濃蔭如蓋,成為鄉鄰納涼談古的好去處;秋來滿樹金黃,扇形葉片鋪就滿地錦繡,漫步其上有如踩著厚毯;冬至銀裝素裹,虬枝覆雪更顯錚錚鐵骨。清明前后,樹皮滲出帶著苦香的樹脂,那是它書寫年輪的墨水。仰望著它蒼勁的枝干,田震那首帶著滄桑感的《好大一棵樹》便會在耳畔回響:"頭頂一個天,腳踏一方土,風雨中你昂起頭,冰雪壓不服..."這歌聲仿佛為古樹而作,真實地詮釋了這株銀杏樹的品格。
宋杏之春:春天一襲嫩綠,一派欣欣向榮
銀杏自古被文人雅士所推崇。大文豪郭沫若等學者認為銀杏可冠以國樹之名,是中國人文有生命的紀念塔,并作文《銀杏》托物寄情,詠物寓志,寄寓了對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人民品質的贊頌。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銀杏詩"四壁峰山,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更是傳頌千古。這"圈圈點點"既是銀杏的果子,又暗喻生生不息的炎黃子孫,江山代有才人出,圈圈點點出不朽的文章。
這株宋杏見證了寧海千年的滄桑巨變。在它眼前,寧海走出了許多優秀兒女。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方孝孺曾從樹下走過。這位被后世稱為“讀書種子”的緱城先生,字希直,號遜志,世稱“正學先生”,在建文四年(1402年)因拒為燕王朱棣草詔而遭誅十族之禍。義士馬子同把八百七十三具忠烈尸骨收斂于義井,他自己也跳井而亡,井水盡赤...天地同悲,傾盆雷雨裹挾著銀杏黃葉紛飛而下,仿佛為忠魂揮灑的淚與血。
宋杏之夏:夏天濃蔭如蓋,成為鄉鄰納涼談古的好去處
歷史終將還忠義以公道。靖難之役二百年后,萬歷年間,明神宗朱翊鈞下詔為方孝孺建祠祭祀,初步恢復其名譽。又歷近二百年滄桑,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朝廷正式為其徹底平反,追謚“忠文”,高度褒揚其氣節。明萬歷年間,地方官府曾遵旨在中大街柴家墻弄口建造“明儒方正學先生故里坊”(亦稱“正學坊”)以志紀念,惜在一九六六年被毀。
1902年,被魯迅譽為具有"臺州式硬氣"的柔石,降生于宋杏附近的一座四合院。如今他的故居已成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寧波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與古銀杏共同守護著寧海的精神家園。經常有戴紅領巾的孩子在樹下聽老人講故事,講述著古銀杏和柔石的故事。
宋杏之秋:秋來滿樹金黃,扇形葉片鋪就滿地錦繡,漫步其上有如踩著厚毯。
說來也奇,這株千年古樹與我的生命軌跡竟有諸多交匯。1964年1月在西大街城西小學,我父親負責主持舉辦首次潘天壽國畫展,我跟在父親的身邊,要經過宋杏去看畫展,潘天壽先生還給父親贈墨寶“雙吉圖”,是永久的紀念。兒時途經樹下,出西門去白龍潭看望教書的二哥;從這里走過,我捧著外婆的相框走在出殯隊伍前列,送別安息在崇寺山的外婆;在宋杏不遠的柔石紀念館,是在有關部門的主持下,那古樹注視下誕生的。小小參觀券,那從它腳下延伸至故居的路標墨跡,無聲地疊印著我對這片土地與先賢的敬重,成為記憶里獨特的印記。青年時每日往返印刷廠上班,來來往往十多個寒暑。去年為紀念先父柴時道逝世三十周年,我主編的文集由縣文聯出版,其中收錄了追憶父親帶我看宋杏的篇章。我的亦師亦友樓明月老師就住在宋杏附近,這位飽學之士(曾任《今日寧海》副總編、《寧海縣志》編輯等職),為文集精心校勘,將父親最愛的"大器免成"四字用朱砂題于扉頁;今春又與《鄉土寧海》編輯水東居士李恒遷老師同訪樓老,為寧海檔案館《寧海名士》項目收集資料,聆聽這位耄耋長者的人生智慧。
這株不結果的雄杏,暗合了莊子"無用之用"的智慧。當年同時栽種的數株銀杏,唯有這株"無用之木"逃過斧斤之災,獨享千年壽數。它的枝頭永遠不見累累碩果,但陽光下閃爍的扇形金葉,經現代醫學驗證,銀杏葉提取物具有改善微循環功效,何嘗不是另一種生命的華章?也是宋時月老的成全,原來在不遠處,昔日的西山殿,有一株每年都開花結果的雌杏,與它結秦晉之好,千年互相守望。惜前幾年,在歲月變遷中,壽終正寢。
站在樹下忽有所悟:人世間的價值豈止一端?正如這宋杏,不事生產反得長生,遠離功利卻成其偉岸。那些結實累累的雌樹早已化作塵土,而這雄杏卻以不凋的年輪滋養著千秋萬代的緱城記憶。先父常言的"大器免成",謂不執著于圓滿方能成其大,此刻想來,這株古樹不正是最好的詮釋么?
宋杏之冬:冬至銀裝素裹,虬枝覆雪更顯錚錚鐵骨。
千百年來,這株宋杏始終屹立在寧海西大街,靜觀著緱城的興替與人世的悲歡。它那圈圈點點的銀杏葉,飄落又新生,如同這片土地綿延不絕的故事;從這里走出的兒女,如潘公凱、童衍方等,他們的筆墨金石,亦如秋葉般,在時代的畫卷上留下自己的印記。它那蒼勁的枝干,默默撐開一片天空。天地玄黃,歲月不居,如今西大街已成通衢大道,高樓廣廈取代了昔日的煙火人家。
寧海自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建縣,緱城的風骨,自田什拒仕于陳,經羅適、葉夢鼎、胡三省砥礪,至方孝孺十族殉道而不屈,文人的身影,仍在西風古道上清晰可辨。先賢們櫛風沐雨,砥礪前行;而今,《鄉土寧海》的《水東講村名》走進千家萬戶,《鄉村著名行動》得遇知音,先進影像正為《寧海名士》存真,我亦隨行其中。方孝孺的肝膽、柔石的熱血、潘天壽的筆墨,連同這千年宋杏的守望,為我們指引著方向。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文章:柴曉寶
□ 圖片:柴曉寶畫
□ 編排: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