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旨在闡明明朝與朝鮮的關系并非許多人想象的那么“親密”甚至是“直接控制”。很多人誤以為朝貢就是一個國家完全受制于另一個國家,實際上,這種理解并不準確。明朝及其他中原王朝普遍視外國使者為“朝貢”,而朝貢本身并不意味著對方的國家被完全控制。
許多人誤解了“朝貢”的概念,認為只要是朝貢過的國家,就意味著該國完全受控。實際上,大多數中原王朝將外國使團的到訪視為“朝貢”。那些不愿意以朝貢名義進入中原的外國使團,要么直接拒絕入境,要么將這些使者視作“蠻夷”。因此,很多國家為了爭取中原王朝的青睞,會主動稱自己為“朝貢國”,尤其是那些并不懂得“朝貢”真正含義的國家。例如,意大利的利瑪竇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表面上是全世界向中國朝貢,實際上是中國在向全世界朝貢,即便中國明知也必須如此做。”這段話深刻揭示了朝貢制度實際上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行為。就如同三國時期,孫權向曹丕稱臣并進貢,但曹丕就能有效控制江南嗎?
有些人因誤解“朝貢”產生了一些笑話。例如,在1523年,日本的大內家和細川家兩大勢力的使團因國內矛盾,將問題帶到中國解決,并在寧波一帶爆發沖突。當地百姓無辜受到牽連,甚至有不少無辜百姓被殺。該事件被稱為“寧波爭貢”,但一些人誤解為兩方為了爭先恐后給明朝進貢而發生的沖突。
至于明朝與朝鮮的關系,明朝并沒有對朝鮮半島實施直接控制,也沒有干涉朝鮮的內政。事實上,明朝早已意識到,朝鮮并非真正的藩屬國,甚至在邊境設立了軍隊以防朝鮮。根據《明代遼東邊疆史》記載,明朝的東北防線面臨三個主要的威脅:蒙古部落、女真人和朝鮮。霍冀曾在《九邊圖說》里分析遼東的地理形勢時指出,遼東不僅要防備蒙古部落,還需要警惕朝鮮的動向,他將其形容為“神京左臂”,足見其對朝鮮的防范。
朱元璋在給朝鮮的政治定位中表露了他對朝鮮的深刻懷疑,他曾指出:“高麗(朝鮮)地界遼左,其國君臣畏威而不懷德,此以誠撫,彼以詐應;此以仁義待之,彼以譎詐來從。”這表明,朱元璋對朝鮮的政治態度非常警惕,他提到曾有試圖挑撥明朝遼東守將李謚為叛的朝鮮行動,朝廷因此早有防范。朱元璋的言辭中透出強烈的不信任,并強調要對朝鮮保持足夠的警戒。
總體來看,盡管明朝與朝鮮的關系相對穩定,朝鮮對明朝的威脅并不大,但朝鮮的行為仍然需要謹慎應對。《皇明九邊考》也提到,朝鮮人天性仁厚、柔和,且深知蒙古的威脅,因此并未對朝鮮形成大規模的軍事威脅。然而,盡管明朝對朝鮮沒有直接控制,但并未輕視朝鮮,朱元璋曾言:“朕觀高麗,自古常與中國爭。昔漢唐時,遼皆為所有,直抵永平之境。恃遠不臣,時時弄兵,故自古無狀……”可見,朝鮮自古以來便與中國有著復雜的關系,且經常采取挑釁態度。
在后續的歷史發展中,朝鮮的某些行為進一步加劇了明朝的疑慮。例如,李昖曾向明朝報告,日本占領了朝鮮的七道,并請求明朝出兵協助。明朝朝廷對此充滿懷疑,認為朝鮮與日本可能有勾結的嫌疑,而大臣們普遍反對出兵,擔心趁機占領朝鮮領土。可見,明朝與朝鮮的關系并非只是表面上的宗藩關系,而是充滿了不信任。
有趣的是,明軍的戰斗力在當時并未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1592年,日本軍隊侵入朝鮮時,參戰的大名毛利輝元便認為朝鮮軍隊的戰斗力強于明軍。西班牙的德阿德也曾評價:“明國人一點也不好戰。他們非常依賴城墻的防御工事(即長城),因此,如果奪走他們的堡壘,就可以在平原上戰勝他們。”而利瑪竇,作為在明國生活多年的意大利傳教士,也直言:“把中國人視作武士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他們不比婦女更有勇氣,逃跑對他們來說并非恥辱,根本不懂什么是侮辱……”他還補充說,明朝的士兵才是真正持武器的人,其他人根本不允許擁有武器。
甚至連明朝的首輔張居正也對明軍的戰斗力提出過批評。他曾表示:“明兵乃三獸,侵吞軍隊利益時如翼之虎,討好當局時如媚物之狐,出逢敵時如遁逃之兔。”這些評論反映了當時外界對明軍的輕視和對其戰斗力的質疑。
總之,明軍的戰斗力在當時并未得到外界的廣泛認可,尤其是在經歷了多次蒙古的入侵和倭寇的騷擾之后,外界普遍認為明軍是一個相對弱小的力量。盡管在張居正和戚繼光等軍事能人的推動下,明軍的戰斗力有了明顯提升,但依然難以改變外界對其“羸弱”的固有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