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 日晚上,K1373 次列車在金華境內突發事故滯留。車廂里越來越悶,乘客們熱得汗透衣衫,有老人孩子頭暈嘔吐。
就在這時,一名男子抄起安全錘砸向車窗。這一砸,砸出了安全與人性的碰撞,也砸出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拷問:當規則遇上生命本能,當冷漠遇上熱心仗義,我們該如何守護社會的溫度?
鐵路部門的處置有其道理。滯留的東孝站是四等小站,沒有站臺,車門離地面足有1 米 5 高,夜里黑燈瞎火的,貿然開門確實可能讓乘客摔下去。工作人員也在積極行動,打開了 80 多個氣窗,發了礦泉水,還聯系了救護車。他們的判斷是車內雖悶但沒到必須破窗的緊急程度。這些做法都是為了保障乘客安全,值得肯定。
男子的行為也不能簡單否定。他不是一時沖動,據目擊者說,他兩次找乘務員溝通請求通風都被拒絕,第三次警告后才動手。當時車廂里溫度高達31 度,悶熱難耐,有乘客甚至感覺 “要悶死了”。他砸窗是為了讓大家透口氣,是出于對身邊人的關心。這種熱心腸、愛管閑事的勁兒,不正是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的嗎?如果人人都像他一樣,遇到問題主動想辦法,而不是躲在一旁當看客,我們的社會會溫暖很多。
這件事也暴露了一些問題。鐵路部門的應急預案是不是太機械了?明明車廂里悶熱難忍,為什么不能靈活一點,采取更多通風措施?比如多準備一些風扇,或者用其他方式降溫。還有溝通也不夠,乘客們在車廂里干著急,對外面的情況一無所知,只能通過抖音了解真相。如果鐵路部門能及時把情況告訴大家,解釋清楚為什么不能開門,乘客們可能會更理解、更配合。
我們不能讓熱心人寒心。男子砸窗雖然違反了規定,但他的出發點是好的。鐵路部門對他批評教育是必要的,但也要肯定他的熱心。社會需要這樣的“領頭人”,他們就像星星之火,能點燃大家心中的善念。如果因為一次批評教育就把這種熱情澆滅了,以后誰還敢在別人遇到困難時站出來?
在規則和人性之間,我們需要找到平衡點。規則是為了保障大多數人的安全,但在特殊情況下,也要考慮到人的實際需求。鐵路部門可以在應急預案中增加一些人性化的條款,比如根據車廂內的溫度和乘客的身體狀況,靈活決定是否采取通風措施。同時,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讓他們在遇到問題時,既能遵守規則,又能靈活應對。
社會的溫度,需要我們每個人來守護。當我們在抱怨世態炎涼、人心冷漠時,不妨問問自己:如果我在那輛滯留的列車上,我會怎么做?是像那個男子一樣站出來,還是躲在角落里一聲不吭?我們不能只要求別人做“熱心人”,自己卻當 “冷漠客”。只有每個人都愿意付出一點愛,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溫暖起來。
K1373 次列車已經恢復運行,但這件事留給我們的思考遠未結束。希望鐵路部門能從中吸取教訓,改進應急預案;也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從這件事中反思自己,做一個有溫度、有擔當的人。畢竟,一個充滿愛和關懷的社會,才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