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在安遠縣天心鎮大坋村的稻田里,水汩汩流淌,滋潤著千畝稻穗。誰能想到,這段去年被暴雨沖垮的水渠,曾因維修資金難到位而擱置兩月,如今在“高標準農田保險”機制下,從報案到修復僅用7天。這一變化,是安遠縣創新機制破解農田管護難題的生動縮影。
據了解,安遠縣18萬畝高標準農田,每年因自然災害、材料老化導致的損毀超40處,傳統修復模式面臨資金籌措難。天心鎮仰湖村機耕橋欄桿損毀后,光等資金就耗時60天;響應速度慢,基層管護力量薄弱,孔田鎮一段機耕道破損后,因維修延遲,導致20畝農田收割機無法進場,損失超萬元;責任界定模糊、損毀原因難追溯,群眾戲稱“修渠比種田還難”。
如何解決高標準農田建得好、管不好的問題?安遠縣創新實施“保險+管護”新機制。2022年,該縣推出“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綜合保險”,構建起全鏈條管護體系,保障范圍覆蓋田間道路、灌排渠系、泵站橋涵等設施,連田埂缺口、閘門漏水等“微損毀”都可報修。
“現在一個電話,修渠的人就來了,稻子沒耽誤灌漿!”大坋村種糧大戶葉展林的笑臉,是新機制成效的體現。數據顯示,該縣農田設施損毀維修時效平均縮短70%,因設施問題導致的糧食減產同比減少82%,群眾管護滿意度從63%提升至95%。
不僅響應流程“加速”,依托“智慧田管家”平臺,該縣還建立“發現-上報-查勘-修復”閉環,小修3天內完工,大修不超過15天。鶴子鎮半逕村100米灌溉渠坍塌,從報案到修復僅用10天,效率大幅提升。縣財政每年統籌260萬元保費,維修資金直接撥付第三方,避免“雁過拔毛”。2023年至今,已累計修復設施95處,節約財政資金38.64萬元。這套機制如“及時雨”,澆開了管護困局的“凍土”,讓農田設施有了“專屬醫保”。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機制創新了鄉村治理模式,從“政府獨唱”到“多元合唱”,保險公司、專業施工隊、農戶共同參與,形成管護共同體;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護,通過保險查勘提前發現隱患,去年以來,累計預警溝渠淤塞、下田板裂紋等風險35處;從單一投入到效益轉化,維修節省的資金反哺農田升級,去年全縣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000畝。(曹章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