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薊州區連續出現降雨,作為我市唯一的山區,防范應對不容有失。
每逢降雨,薊州區應急指揮中心內,工作人員緊盯前方電子屏幕,不放過任何細節,根據上面的實時顯示掌握全區防汛動態。這是薊州區打造的全市首個多災種聯動應急指揮平臺,讓科技真正沖在防災救災第一線。
一屏聯動 秒級響應
智慧中樞實現全域精準調度
薊州區打造的這個新一代應急指揮調度平臺,通過整合騰訊云技術、搭載衛星基地臺和數字中繼臺,構建起有線、無線、衛星“三位一體”的應急通信網絡,實現與全區139個單位和相關部門的秒級互聯。
“平臺真正實現了重點區域監控全覆蓋。”薊州區應急指揮中心負責人汪洪福說。
為打破信息孤島,薊州區將全區27個景區、180路林業高點監控、76家重點危化企業及交通樞紐等11000余路關鍵點位監控資源接入該平臺,實現了突發事件現場圖像的快速回傳,徹底打通了應急指揮“最后一公里”。今年入汛以來,平臺發出8次下穿地道緊急封控排水預警,保障了群眾安全出行。
科技賦能不僅要看得見,更要用得好。除應急指揮外,該平臺還具備數據分析功能,整合氣象、地質、水務等各類數據資源開展輔助分析。今年以來,薊州區借助該平臺已累計處置3起險情。特別是近日強降雨防范過程中,該平臺預測出重點風險區域,為人員轉移和防范應對提供了數據支持。
通信筑基 硬核保障
極端環境下打通“生命線”
山區應急,通信就是“生命線”。日前,薊州區在防控今年首場強降雨過程中,該平臺讓預警信息直達各村,為全面做好雨前檢查轉移避險提供了信息支撐。
為全面提升基層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薊州區通過該平臺為基層統一配置應急視頻調度系統,與各村建立直聯機制建成“區—鎮—村”三級信息網絡,還建立起覆蓋5000人的應急管理短信發布平臺,更為13個重點鄉鎮配備了應急叫應終端。
通過這一應急視頻調度系統,薊州區實現了從“層層轉達”到“秒級響應”的轉變,預警信息直達各村的時間從原來的30分鐘縮短至1分鐘,大幅提升應急響應效率。
據別山鎮鎮長張麗娟介紹,在最近的一次強降雨預警中,該鎮不到1分鐘就完成了全部50個村的預警通知。
實戰淬煉 迭代升級
智慧系統通過大考檢驗
該平臺的功能絕不僅限于防汛,今年“五一”假期,其在旅游應急調度等場景中的功能就已得到實戰檢驗。
5月3日10時許,系統監測到薊州區津圍北二線潮玩谷路段出現嚴重擁堵,車輛滯留長達1.5公里。
薊州區應急指揮中心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實時調度交警、交通、屬地政府等部門聯合處置,通過現場交警指揮、引導車輛分流等措施,僅用15分鐘就恢復了道路暢通。整個過程通過指揮中心大屏實現可視化指揮,擁堵路段實時畫面、處置進展、車流變化等情況一目了然。
薊州區應急管理局局長王宏偉說:“通過采用‘條塊結合’模式重新梳理業務流程、布控資源,該平臺在旅游線路、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專業模塊中已實現業務聯動,真正做到了‘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城’”。
據了解,該平臺每年都會進行更新升級,最新數據顯示,防汛子系統已接入水庫塘壩、地災隱患點、山洪溝等地數據,最近新增265個高點監控點位和7座火險因子監測站,進一步織密了全區的安全防護網。
在通信保障方面,薊州區重點強化“三斷”極端情況下的應急能力建設。目前全區已為27個鄉鎮(街)配備衛星電話110臺、北斗終端359臺、應急叫應終端95臺等應急通信設備,保障關鍵時期通信暢通。
“以前預警要一級級下發,經過去年‘8·10’特大暴雨后,我們總結經驗,全面加強‘三斷’通信保障。”王宏偉說,“我們構建的這一平臺,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了從‘人防’到‘技防’的轉變。”
從萬路監控到智能終端,從數據分析到精準預警,薊州區正以信息化建設為抓手,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應急管理新格局,為應急管理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薊州經驗”。(記者 徐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